笔趣阁>穿越重生>龙啸大明>第一七二章 战局的变化(四)

庄太后听了之 又沉思了好一会 才点了点 道:“你说的很有道理,这确实是我大清的唯一可行之路,但为什么不对皇上提及呢?”

洪承畴苦笑了一声,道:“回禀太后,臣终是汉臣,有许多事情,都不便开口”

庄太后也苦笑了一下,洪承畴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这个时候的清廷,虽然号称是满汉一家,但对汉臣一直都有所防备,重大的国策事情,其实都是由满族大臣来决定,汉臣根本就没有插嘴的份

像清廷是否退回关外去这样关系到清廷国运的决策,不是汉臣所能参与的,因此现在讨论这个问题的,都是满族的大臣

而满族大臣中,又分为两派,如济尔哈郎、瓦达克、硕塞、阿巴泰、博洛这样的亲王贝勒重臣,都主张答应中华军的条件,退回关外去因为他们或是当政,或都在战场上和中华军交过战,深知中华军的厉害,谁也不敢再与中华军对阵,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患了恐中症,也知道南京政府拥有的雄厚人力物力,因此都认为清廷决不是南京政府的对手应该退去关外去

但他们赞同退出关外,并没有洪承畴这样的大局观和通盘的计划,完全是出于一种“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的鸵鸟心态至于退回到关外去,又怎么办?能够维持多久,谁也没有想过,只能是到时候再说

反对退回关外去的,是一些中下层的满族官员和贵族,这批人既没有当政,上过战争的也不多,虽然知道中华军的厉害,但并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只足认为现在中华军又没打到北京来,为什么就要把北京白白的让给中华军呢? 还有一些人只是仗着有一股血气之勇,叫嚷着等中华军打到北京 就和中华军决一死 拼个玉石俱焚也决不割让一块国土这种态度也蠃得了不少赞同之声

当然真正有和中华军决一死战觉悟的,只是极少数人,大部份人虽然也跟着这么喊,其实等中华军真的打到北京的时候,估计比兔子跑得都快

但这么多中下层的满族官员和贵族不支持放弃北京,实际也是有内在的因素,今年是清廷入关的第七个年头,在入关的前几年,由于清廷发布了圈地令、投充令、逃人法等一糸列有利于满族贵族敛财屯地的法令,几乎所有的满族贵族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在京师、山西等地占得了大批的田产土地,包衣仆从

而且在那几年的时间里,清廷的势头很不错,大有横扫江南,统一天下的架式,最差也是南北分治而自满族贵族从关外进入中原之后,也被中原富足、舒适、安逸以及丰畗多彩的娱乐生活所吸引,留连住近,乐不思蜀,因此都想在关内长居下去,都把自己的家人,亲眷还有包衣仆从全部接到关內来但中下层的满族官员和贵族的家底没有那么丰富,人口一多,就需要建房扩 另外留在关外的产业也不好照看,于是有许多人都把自己在关外的产业置卖,或者是卖掉大部 只留下几处祖宅地 然后将财产都送到关內来购产置业

一但清廷答应了南京方面的条件,全面退出到长城以外,那么这些在关內置办的产业当然也就全部失去了,另外大部的满族贵族也都己经习惯了关内的繁华生活,不原再回到关外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受苦尽管他们也知道,一但中华军攻入了北京,这一切还是都将失去,但毕竟现在中华军还没有打过来不是吗,还有许多人都抱以侥幸心理,认为中华军会被南方拖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来进攻北京,因此都极力反对撤回关外去

另外还有汉族官员在这批满官背后推波助澜,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一但清廷退出关外,当然会把大部汉官都带走,而除了真正从辽东过来的汉官之外,绝大多数的汉族官员当然不想去关外生活

有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商毅毕竟也是汉人,就算他打进北京,建立朝,不过是又恢复汉族的正统天下,而且商毅一向对汉族官员都比较宽容,自己大不了不在朝当官了,回家务农去,至少也不会当二等百姓,如紧再培养一下子孙,让他们通过科举又能重光辉门庭,自己说不定还能沾子孙的光,被封个虚爵什么的,而现在满族入主了北京,还施行歧视、防范汉族的政策,一但跟着满族退出关外,自己可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曰了

虽然说清廷一定推行限制、防范汉族官员的政策,但现在大家毕竟都在一个锅里吃饭了,互相之间也总要有些交流来往,再加上一些汉族官员也蓄意结交,而且许多政务事情,满族官员也要依赖汉族官员帮忙解决处理,因此这一来二往的,每一个汉族官员多少也都有几个满族朋友,不管是真朋友还是假朋友,否则就根本不可能在官场里混得开

这样一来汉族官员虽然没有资格参与这件事情的决策,但却可以运用自己的私人关系,来影响满族官员,达到自己的目地,在这方面的能力,这个时候的满人还很差,拍马也赶不上己经受也几千年政治薰陶的汉人

虽然说这一批满族官员的官职并不高,也不执掌朝政,但人数众多,而且还有不少是功臣元勋的后代,远房宗室也有一些,而清廷现在本质还是实行的部落政治,如果大批的中小贵族都不给朝廷干活了,那么清廷的统治基础也就会产生动摇,因此这一批人后影响力也不能小视

结果不管怎么样,现在一方人少但权重,另一方人多却无权,两派的整体实力


状态提示:第一七二章 战局的变化(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