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三国袁公路>第三十七章 进军柴桑

九江一夜麓战,总计持续两个时辰,袁术军大胜黄祖。

黄祖方面,楼船50多,战船200,最后能够逃脱的只剩下楼船20余艘,战船不过百,本来10000的大军只有一只2000人左右的军队从陆地逃脱,约摸1200多人乘船逃跑,投靠袁术的有1800余人,总计下来战死与俘虏的怕是有个4000多。

袁术这一边楼船损失不大,加上最后黄祖殊死一搏的时候也不过损失了15艘,艨艟损失60余艘,小舟上百。人员的损失也不是太多,从始至终也不过2000人左右,2000人中战死者不到1000。若说唯一令袁术心疼的,莫过于物资的消耗。

为了执行反间计谋与减小自我人员战损,袁术军这十余日间就消耗掉了近20万只箭矢,简直让人肉痛不已。

不过能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夺得长江西岸的一个登陆点,直击柴桑,节省下来的时间令袁术非常满意。

现在北方袁绍与公孙瓒二人还在边境上不断发生摩擦,二人兵力大致相同,谁也奈何不了谁。可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身处于幽州的公孙瓒在粮草与人员物资上面始终落后袁绍一筹。要不是袁术先前与公孙瓒达成的贸易协定,使得公孙瓒积累了些许物资,公孙瓒说不定都要溃败了。

至于司隶的曹操,由于需要防范吕布军的需要,曹洪率领一支大军屯兵洛阳,不敢轻动。可惜袁遗早已因连年大战,耗空了兖州钱粮,现在越来越弱,加上袁绍自顾不暇,要不了多久,袁遗就会被曹操、张邈二人击败。

袁遗一败,那曹操实力就会大涨,到时候若袁术不能及早解决掉荆州刘表,对北方的军事压力便会减小。依曹操此人的眼光,断然不会放过这种大好的机会,扩大势力,从而取得与袁术或袁绍一战的机会。

夺下九江后,袁术立刻命大军收拾被大火焚烧的营房,就地安营扎寨,在九江扎下根,给后续的运粮部队提供防护。

第二天,整个大军经过一夜休整,精神头都恢复得差不多了。趁着敌人士气低落,己方士气高涨的优势,袁术令赵云为先锋,率3000大军当先开路,直奔柴桑。复令文聘为副将,自领帅印,率着大军随后出发,准备攻取柴桑。

有别于袁术军的前歌后舞,此时柴桑城内却是人心惶惶,士卒军将个个垂头耸脑。昨夜,九江告破,黄祖逃离的消息经由败军校尉的嘴,传到了王威耳中。本来这种事情因该严密封锁,可惜事发突然,人多嘴杂,不到一个时辰就人尽皆知。

九江只是一个小城,因为靠近长江,地势较好,所以成为了柴桑的水上交通线的起始点。正是因为九江天然的水港优势,黄祖才会选择九江作为第一道防线。

这个时代可没有飞机大炮,最为犀利的远程武器就是床弩与弓弩。所以一般水战往往都是比拼双方的物资补给能力,常常不会形成双方的接触战。这样的情况下,人数的多寡便没有太多的影响。这就对人数较少的黄祖军比较有利了。

为了防备袁术军,黄祖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对九江进行了改造,将九江打造成为一个严密的军事堡垒。按照正常情况,以九江的防御能力,阻挡住袁术军的进攻是很容易的。

如今九江告破,柴桑的近半物资都运到了九江前线。城内的存储不到丰期的一半,加上要进行的可是陆战,对于陆战,袁术军可是威名在外,临危受命的王威很是怀疑,这柴桑能不能守住?

因此,自打九江败军尽入柴桑,王威便开始做誓死死守的准备。他先令城门四门将校兵甲齐备,关紧城门,防范袁军扮作败军前来袭城。接着令自己的副将率上千人,立刻出城,砍伐周边十里方圆的所有树木,能带回的带回,不能带回的就地焚烧,以此来准备守城的资源。

除此之外,王威又果断下令士卒强行征用城中大户粮草物资,囤积到县府好生保管。接着拆卸城中以青石砖块砌成的房屋,获取石块。

经过大半夜的奋斗,在王威连续斩杀十数人的威压之下,终于在天明之前,凑出了一部分的物资。

而由副将带领的军队,也基本完成了对周边树木的砍伐,按王威的要求在天亮前撤回了柴桑。

站在城头,望着最后一支部队携带着十数条原木回城,王威苦涩不已。如今最后的逃跑机会已经被他放弃了。只要下了这最后一个命令,那么便是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结局。

“来人,传令四门校尉,即刻以泥土填充城门洞,将落石滚木抬上城墙。传令孙武,让他亲率一支军队,维持城内秩序,若有人胆敢搅乱城内局势,即刻斩杀,不必上报。”说完,王威似是被抽空了所有力气,整个人失落的转身下了城墙。

时间就在柴桑收军的煎熬般的等待中慢慢流逝。直至下午,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远方终于出现了袁术军的前军。见到袁术军出现,许多守军反而轻松起来,趴在女墙上不住的观望。

“前方就是柴桑了。”看到落日下被阳光粉饰得金灿灿的柴桑,赵云停住马,嘀咕了一句。

这一次前来攻打柴桑,令赵云很是不爽。登陆作战就率领大军清剿了几支残兵,作为先锋开路,一路上就是开开路,搭搭桥,没有见到一个敌兵。

站在土丘上四周眺望了一圈,赵云见到柴桑东门五里处有一片平地。只见那片平地左右都有溪水流淌,是一个扎营的好地方。其余的地点要么地势偏低,容易在下雨


状态提示:第三十七章 进军柴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