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骑马与砍杀大帝国>第四百一十八章 东征最后一战 十四

受到奇耻大辱后,北宫氏自认为是看得明白,大汉帝国根本就没有像他们表面宣扬的那样,对归化的异族一视同仁,这种把真心错付的失望和懊悔,让北宫氏最后发狂,他们竟然敢起兵反抗大汉帝国的统治。

当然北宫氏的起义无疑是螳臂挡车,在当时国力处于鼎盛时期的大汉帝国那里,根本不可能兴起太大的风浪,很快就被镇压了,北宫氏子弟多死伤,或是被汉军抓捕斩首,剩余的北宫氏子弟逃往当时汉帝国统治薄弱的高原乌思某部中。

等到姚氏兴起后,姚氏欲要仿效汉帝国,所以便到高原上将为汉帝国效力两百多年,熟知汉帝国内各类规章制度,法令条理的北宫氏后人,从高原上请了下来。

但让姚氏所没想到的是,正所谓近夷狄者夷狄之,近华夏这则华夏之,没错,北宫氏在叛汉之前,已经汉化很深,族中子弟不止是担任汉军中的将领,还出任各地的县令郡守,在朝廷中也有担任文官的。

但百年过去后,这些本就是作为北宫家族中的旁系才逃得了性命,逃到了高原,本身就不受家族重视,汉学程度非常低的北宫氏子弟,在尽是野蛮部族的高原上待了那么久,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下,道理还能保留多少文明之气,会多少汉学呢?

答案是少之又少,几乎是没有,北宫氏的子弟在蛮荒的高原上待了那么多年后,已经重新是变为夷狄了,将其请来的姚氏大失所望,原本还寄希望这曾经在汉军汉庭中当过将军大官的北宫氏,能够教自己一想强军兴邦的本事,但没想到请来的是一群是比自己还野蛮的家伙。

姚氏后悔不迭,就想将请来的北宫氏再次请走,但北宫氏已经在蛮荒凄苦的高原上待够了,现在好不容易能够来到繁华许多的河湟之地,又怎么可能轻易回去,为了让姚氏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于是北宫氏就成为为姚氏那称王建国宏愿的鼓吹急先锋,死命的帮姚氏在羌族中造势,将姚氏打扮为汉帝国中皇族刘氏那样,得到上天赐福,会诞生许多雄才大略人物,会成为羌人的共主。

在北宫氏的使劲宣传下,原本对于什么建立国家,统一为一体不怎么在意关心的羌族,渐渐开始由一盘散沙,开始以姚氏为中心团结起来,当然也有许多是以姚氏的死敌嵬名氏为中心团结起来,但不管怎么说北宫氏发挥了其巨大的作用,姚氏高兴之下将河湟之地内一块富饶之地赐予了北宫氏,从此原本羌族豪门北宫氏重新崛起。

其后的百余年,北宫氏就一直是为姚氏摇旗呐喊,宣扬那些建立羌人国度,奉姚氏为主的言论,久而久之,说着说着,原本作为只是溜须拍马言论的口号,竟然连北宫氏子弟自己都是信了,所以上一次韩武宁捉住北宫氏子弟北宫凉后,北宫凉才会那么强硬,高呼誓死建立羌国。

北宫氏子弟除了坚信要建立所谓羌国外,还有一大目地那就死命的向汉帝国报复,所以北宫氏算是南安羌部内对汉最强硬的,现在镇守在出丹城的北宫德玉是现任北宫氏家主的亲弟,无比的仇视汉帝国,原本对于自己的主子姚襄没有带自己去张掖城前线,而是在后方守护出丹城很是不愿,所以对于李赛所率领的远袭大军的到来,没有多少害怕惶恐,反而很是跃跃欲试。

“我一定要在这里多杀几个汉人,为我家族和先祖报当年被屠戮侮辱之仇。”

北宫德玉干劲十足,在安西军接近的极短时间内,将出丹城的防御打造的在他眼中是完美无缺。

北宫德玉对自己打造的出丹城防御信心十足到,竟然连向张掖城的姚襄报信都不愿,说道要过几日等安西军在出丹城下损兵折将,头破血流后,再给姚襄报信,让姚襄领军前来和自己里外合击,全歼李赛部。

但对于安西军来说不幸的是,北宫德玉蠢,骄狂自大,但他手下的副将可不蠢,在李赛部来出丹城前,就瞒着北宫德玉,派出传令兵向张掖城传讯。

北宫德玉对于出丹城的防御信心满满,但在李赛和王孝杰眼中,出丹城的防御简直可以用破绽百出来形容,王孝杰对李赛说道:“只要给我们十架攻城塔和二十架云梯,凭我安西军的强悍,一个时辰必定能攻下此城。”

“但现在我们长途行军而来,根本不可能带那么多沉重的攻城器械,而且我们必须在姚襄率军南退前攻克此城,不然就完不成大都护交给我们的,在姚襄南退前在张掖河南岸设立阻击阵地的任务了。”李赛也是望着出丹城,他面上没有王孝杰那么自傲和乐观的神色,而是保持着一名统帅应有的冷静和沉重。

听着李赛格外认真慎重的语气,王孝杰面上的轻视之色立即就是消失,他下马踩了踩地面,而后又看了看出丹城周围的土地后,说道:“这里的土质偏松软,如果挖地道攻城,应该是能够在大都护规定的时间内,将出丹城这座位于张掖河南岸的楔子拿下,让我们能够从容在张掖河南岸阻击撤退的姚襄。”

王孝杰毕竟只是武将,不是专家,他说能挖地道攻,并非一定是就能挖地道,还需请教军中的工匠,随军工匠更细致的察看了出丹城周围的地形还有土壤后,得出结论这座位于张掖河南岸极近之处,常被河水渗透,土质很是松软的出丹城,可以挖掘攻城地道,并且随军工匠们向李赛保证只要三天时间,他们就能挖掘出一条攻城通道。

“出丹城的报信的传令兵哪


状态提示:第四百一十八章 东征最后一战 十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