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中华苍穹>第三百五十八章 洪门致公堂
却闪动着杀戮:“去,一个不留。现在这是南洋土人为曾经造的罪孽付出应有代价的时候了。”

“父亲,孩儿知道该怎么做。这就下去安排。”

“地球就这么大,生存空间就这么多。既然要开拓本民族的生存空间,自然就要侵占别的民族。”李南柯才转身就听到父亲在说:“孩子记住,战争的本质是为本民族开拓生存空间。”

李杰接到命令后,立刻点齐一个团向山林里开进去。他对抓捕奴隶没有任何感觉,就跟抓只猪是一样的。不过等他占领了这个部落,认为可以将这个部落改为一个训练基地,还可以随手保护一下矿地。

这样的行动不仅在坤甸,在爪哇、苏拉威西和吕宋同样在进行。让南洋土人赎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奴隶便宜还好养,越是危险的地方需要的努力数量越多,他们死了可不需要什么抚恤。

大量使用奴隶说到底还不是为了省工钱。大清对外贸易以获取对外贸易利润的主要来源还是茶叶、粮食、丝织品、服装以及各种轻工业产品,然而这些农副轻工产品都还只是属于量大利小的产品,它们存在的最大价值是解决了大量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稳定了社会。而这些产品所缴纳的税负大部都用在交通、卫生等民生上去了,光绪卖电的钱也全投到教育上去了。象造枪造炮造舰这种花费巨大的部分,除了矿藏资源的出售,更多的依靠黄金的输入。

阿拉斯加,自1867年美国政府以720万美元从俄国手中购得后,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联邦政府并不太在意这块最新的版图,因为片寒冷的土地上除了鲑鱼实在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东西。

阿拉斯加有黄金是早已众所周知的事,但从来只有散落的金沙。历史中于1896年育空高原发现金矿而掀起的淘金热,因为光绪的强势介入变得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光绪为了能尽可能的多吞下这批黄金,在光绪的授意下,也为了将来进入西伯利亚而训练特种部队在酷寒下的作战能力,大量作训人员经夏威夷改道进入阿拉斯加地区。无数企图一夜爆富而进入阿拉斯加的淘金者就这样消失在这片还不曾开化的冻土上。

在美国和加拿大人的眼里,那片只见进去不见出来人的冻土,仿佛是一个吃人的魔鬼,各种恐怖的传言也在民间传开。曾经在很长时间里打消了美加等地民众进入阿拉斯加的心思。原本还提心掉胆怕被人发现,但时间一过1897年光绪的胆子就大了。想要瞒一辈子是不可能的,那还不如以被发现前能捞多少捞多少,也用不着为今后考虑,只要能更多的采出黄金,管它是不是粗狂开采甚至破坏性开采,死多少奴隶也不管,反正南洋的土人一时也抓不光。随着黄金开采量的加大,大量设备和人员进入育空河地区慢慢的就引起别人的注意。

美国政府注意到了阿拉斯加的变化,因为进出最多的就是华人,华人在那里发现了什么?很快当地的税务部门向国内报告说:没什么,华人在这里开设了近40家鱼罐头厂而已。接到报告的美国政府放心了,不过是下面的官员拍他们皇帝的马屁而已。

在一次清国皇帝在宴请诸国使节时,光绪不小心吃了一块土豆当场就吐了。没办法,在田庄台足足啃了半个月的土豆度日后,光绪对任何带有泥土腥味的食材都反感,对土豆尤为敏感。也就从田庄台下来以后,光绪痛定思痛开始大量建设罐头厂生产各种口味的罐头,作为军粮储存。光绪一直就喜欢吃鱼,百吃不厌,所以鱼罐头一直就是陆军采购的主要品种(海军不用,人家自己能捞鱼,海军主要采购的是素菜罐头)。鱼不单是口味好,更重要的鱼丰含蛋白质,能更好的补充体力。光绪尤其是品尝过鲑鱼后就喜欢上了这种鱼类,令人大量制成罐头。那么作为鲑鱼资源丰富的阿拉斯加有大量的华人鱼罐头厂就不稀奇了。

越来越多的鲑鱼捕钓加工业成了阿拉斯加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在它的掩盖之下,金矿的开采就人为的被忽略了,而且中国特种部队在山地的神出鬼没的身影和山里时不时的黑烟,让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传言山里有吃人有魔鬼。但事情坏就坏在鲑鱼罐头上,因为只要有利润的地方就会吸引资本。

鲑鱼在后世还有一个叫法叫三文鱼,无论生吃还是做成罐头,在大清和欧美等地也很畅销。而鲑鱼的产地却有只北极圈一带,于是鲑鱼的价格节节攀升,华人在阿拉斯加的丰厚的利润刺激到了美国商人,于是在资本的惯性下他们来到阿拉斯加,打破了保持数年的平静态势。他们不仅利用政策来排挤华人,还带来了许多工人。

无论是运送人员还是黄金,都需要进出山里。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进入阿拉斯加从事鲑鱼捕钓加工业,想要保住黄矿的秘密越来越难。到了1901年底,阿拉斯加不仅有鲑鱼还有更多的黄金的消息已经彻底传开了。

作为卖地起家的布莱克听到消息后很快就来到阿拉斯加,在经过一番考察后,他与当地税务部门以较高的价格买下了曾经大清的金矿开采地,然后一封电报打到了旧金山。

洪门起源于“汉留”,经由南明东宁总制使陈近南的发展,进而转化为洪门,是由抗清义士殷洪盛起始,殷洪盛抗清牺牲后其子投奔郑成功,汉留构想流传至郑成功所部。旨在反抗满清迫害统治,留存汉族文化。故后人尊其为洪门始祖。为什么叫做洪门?


状态提示:第三百五十八章 洪门致公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