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荀彧出面替曹仁说情,曹操抬头瞥了荀彧一眼,仍旧脸色阴沉,怒气未消。此时已走进堂中的亲兵甲士见此情形,一脸难色地站在曹仁身后,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荀彧对他们轻轻摇头,摆手示意其退下。两名身形魁梧的甲士当即会意,小心翼翼地看了看曹操,见他仰头看着正堂横梁,遂如释重负地快步退出正堂。
待甲士离开,堂下众人不禁暗自松一口气,呼吸顺畅了许多。
事实上,荀彧、程昱、满宠和刘晔四人都知道曹操断然不会将曹仁问斩。曹仁何许人也?那是曹操的族弟,实实在在的嫡系部将,军中上将军;纵然曹仁犯下天大的过失,曹操也舍不得杀他。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曹军上下人尽皆知。
只是人在盛怒之下难免失去理智,自古被人主错杀或误杀的文臣武将不在少数。为此荀彧等人理应及时劝阻,此乃为人臣子应尽的本份。
明知主上虚张声势、口不对心,却还不得不出面劝说,借此平息主上的怒火。何谓替主上分忧,这便是了。
而堂下四位谋士之中有资格出面说情的人,惟有被曹操视为“吾之子房”的荀彧。
近年来,荀彧不仅政绩卓著,屡建奇功,还向曹操举荐了诸多贤才。戏志才、陈群、钟繇、严象、杜袭等人都是荀彧举荐的,这些人无一例外都被曹操委以重任,赏识有加。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荀彧还向曹操举荐本家侄儿荀攸,却不料被弟弟荀谌抢先一步,提前将荀攸蒙骗到西凉。投在李利麾下。虽然有些遗憾,但瑕不掩瑜,荀彧对曹军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而曹操对他极为倚重也是有目共睹的。
时至今日,荀彧已是曹操麾下当之无愧的第一谋主,稳居文官之首。此外,他在曹军之中颇有威望。即使曹氏亲贵如曹仁、曹纯和曹洪等将领,对他也是恭敬有加,见面时也得恭恭敬敬地道一声:“荀令君”。
故而。此刻曹操雷霆大怒之下欲斩曹仁,程昱、刘晔等人皆不敢吭声,惟恐言语失当被曹操迁怒,只有荀彧挺身而出。直言不讳地替曹仁说情。
眼见两名甲士退到堂外。而曹操对此并不制止,荀彧心中了然,大致猜出了曹操的心思,或者说顾虑。
稍稍思索片刻,荀彧恭声道:“此番我军细作迟迟打探不到西凉军的动向,以致贻误军情,罪在不赦,却情有可原。究其原委。并非我军细作不尽心戮力,而是幽州被西凉军占据之后大肆抓捕各路诸侯帐下的细作。并设置重重关卡,严加盘查,极力封锁消息。
之前李利逼降公孙瓒、收取幽州之事便是明证,我军细作想尽一切办法传回消息,却还是晚了两个多月。此次贻误军情之事同样也是如此。李利率军出征塞外,其军师郭嘉却坐守幽州,领兵抵御鞠义大军的进攻,严密封锁沿途关卡,使得幽州几乎与外隔绝,情报根本不可能送出来。
更何况,我军驻扎在青州,与幽州之间还隔着冀州,加之李利大军又在塞外作战,相距千里之遥。无论是幽州境内的西凉军还是冀州袁绍,都在大肆捕杀各方细作,封锁边境关隘,使得商队断绝,禁止行人通行。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飞鸽传信也好还是哨骑传送也罢,都无法将消息直接传出来。细作们只能不断周转,秘密传送,费尽心机,几经周折才把消息呈报上来。整个传送情报的历程,说是千辛万苦亦不为过。”说话间,荀彧神情凝重,脸色肃然,说话语气中带着浓郁的唏嘘感慨之情。
说到这儿,荀彧语气一顿,轻声叹息道:“事到如今,有一点我等纵然不愿意承认,却也不能不面对,这便是西凉军的情报封锁和细作组织远比我等严密得多。其细作几乎遍布各州各郡,乃至各县,无论何时何地发生的任何情况,都能第一时间传到李利手里,使其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而我等则被他蒙在鼓里,浑然不察,对西凉军的动向却一无所知。
这是极其危险的,无异于我等在明,而李利及其麾下西凉军则在暗处。这一明一暗之间就造成了我等处于被动境地,必须时刻提防西凉军的一举一动,否则始终被李利牵着鼻子走,处于绝对劣势,凶多吉少。”
这就是被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的荀彧荀文若。他往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一反三,从连续两次被延误的情报上面看到事情背后潜在的威胁。其目光之犀利、思绪之敏捷,见识之长远,着实令人赞叹。
值得提的是,自从讨袁联盟成立之后,整个曹军自曹操以下都不再将李利称之为“李贼”,而是直呼其名。如果有外人在场的话,则称其官讳“大将军”或“盟主”。由此可见,整个曹军包括曹操在内,对李利及其麾下的西凉军甚为忌惮,讳莫如深,轻易不敢落人口实,惟恐被李利抓到把柄,继而借机滋事,挑起战端。
反之,只要曹操不被李利抓住把柄,彼此便是讨袁联盟的盟友。纵然李利实力强大,却也不能无故挑起战端,奈何不得曹操。否则,擅动刀兵、肆意挑起战端,势必难掩悠悠众口,必被世人唾弃。这便是自古征战讲究出师有名的由来。归根结底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荀彧的一番话无疑是说中了曹操的心思,道出了他的心声,点破了他最深切的忧虑。
数月以来,曹操之所以按兵不动,不仅仅是为了平定青州后方,更多的是为了坐壁观望,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