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重生之第二帝国>第447章 东线格局

8月13日傍晚,波兰。

落日熔金,晚霞如火,平凡的村落沐浴在绚烂的余晖里,显得宁静而又安平。不过,这幅画卷一般的闲适场景,却是被在其中忙碌的德军士兵给尽数破坏了。他们不仅在村庄周围架设机枪和铁丝网,更爬上教堂的尖顶竖立通讯天线;侦察兵、哨兵、猎兵在外围铺展延伸开去,将这座村落牢牢拱卫在核心。

一辆黑色的指挥车卷起漫天尘土,从远方疾驰而来,即便是隔了老远,仍可听见发动机所传出的刺耳轰鸣。在照常通过了几道岗哨之后,汽车终于停在了一间古朴清爽的院落之前。一名身材高大、唇上蓄着花白八字胡须的老者早已在门前静静伫立,见到从车上走下的那个有着圆圆双下巴的熟悉身影,他的脸上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欣悦和如释重负的神情。

“埃里希,马克斯,你们在那累夫河再一次让俄国人领教到了我德意志军队的威名。”有着一张标准国字脸的高大老者微笑开口,话语中满是对面前之人的由衷赞誉,“俄国第五集团军减员超过三分之二,而在坦能堡战役中侥幸逃脱的俄军第一集团军残部,此刻也都尽数走进了我们的战俘营。腓特烈大帝英灵庇佑,这又是我们所取得的一吃煌胜利!”

走下车来的鲁登道夫和霍夫曼二人,同等候在此的兴登堡亲密握手,虽然相别不过一个多月,但彼此间却已经有了如隔三秋、时间凝滞的感觉。在这段各自指挥一方军队的时间里,兴-鲁都发现对方是自己在军旅指挥中所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人物:兴登堡宛若航海船舶上的舵手,而鲁登道夫则是舰船上拥有强沛动力的发动机。面对兴登堡的赞誉,与他已经形成默契的鲁登道夫只是为之一笑;倒是旁边的霍夫曼面容恭谨,称他们所获得的成功,远不能与兴登堡在西里西亚平原上的狂飙全胜相提并论。

战图悬挂,沙盘蜿蜒。在被临时征辟为东线德军总指挥部的房舍客厅里。波兰战场上的敌我双方态势,已经被尽心尽责的德国参谋们给尽可能的描绘了出来。兴登堡三人对着这幅地图思索沉吟,不过脸上都已满是轻松和惬意的神情。

三天之前,由俄国第四集团军所把守的南翼防线再度被德奥联军突破。连战连败的俄军士兵已经没有再继续打下去的任何信心。他们的脑中只剩下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逃离与眼前这帮杀神的一切冲突猛进,前锋部队已经饮马维斯瓦河,直抵华沙城下。拒尼古拉大公做出了一切努力来意图挽回局势,但战意尽失的俄军、根本无法阻拦德军进军的步伐。

而对于俄国人来说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本地的波兰民众对德国人的到来竟是期待兴奋多过冷眼愤恨。在对波兰持续一百五十余年的占领掠夺里,俄国人的跋扈凶厉、暴虐贪婪,已经让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对斯拉夫殖民者的皮鞭恨之入骨,各种反抗和起义层出不绝。虽然德国同样是当年瓜分波兰的罪魁祸首之一,但相比于暴戾苛严的俄国人。德国的统治却显然要温和得多,这无疑促使了波兰人在两害当中做出从轻的选择。当前兴登堡指挥部里的这张沙盘,便是在一名波奸的大力协助下堆砌而成;其带路光荣解放祖国的属性,让德军在此前的战斗中免去了不识路径之苦,使得兴登堡对战场局势有了认识清明的深刻洞悉。

“当前。波兰战场上的形势便已经完全明朗了。俄国大公所在这片土地上集结起来的六个集团军,在为期六周的战役中被我们完整歼灭或击溃了四个;虽然他们又有三个集团军近70万人的部队从后方赶到前线,但根据我们奥地利盟友从圣彼得堡发回可靠情报显示,这些部队都是俄国人在战争爆发后才仓促动员组建而成,其武器奇缺、素质低下,根本不能作为战斗的主力来使用!”

开阔的沙盘前,胸前已经别上了蓝色马克斯勋章的兴登堡缓缓开口。话语中带着绝对的自信与从容:“在这一阶段的战役里,虽然我们也蒙受了超过8万的减员,但相比于已经遭受重挫的俄*队,我们所拥有的优势比以往任何一次战斗还要为巨。夺泉沙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准备先进攻华沙东北部的什维库夫,以及其东部的马佐夫舍,将这座城市包围。如果俄国人迅速逃跑的话。我们就顺势收下华沙这件战利品,将铁路补给线延伸至最前沿。而如果俄国人选择在华沙地区死守,那么我绝不介意选择将他们的顽抗全部粉碎。埃里希,你说呢?”

鲁登道夫有些惊讶地看着眼前的搭档,似是难以想象一向沉稳的兴登堡。竟然也会制定出这么果敢奔放的作战计划出来。当前,俄*队虽然遭受重创,但各部撤退到华沙城内的兵力仍有超过20万人;在东方,上百万人的灰色牲口已经张开了獠牙,随时准备扑向自己的猎物。然而过不片刻,他心中便已经释怀了。在此之前,在南线独立掌军的兴登堡,不正是通过将俄国第二集团军合围并全歼的方式,打开了整片波兰战场的形势的么?

“凭借我们当前所取得的优势,残存于华沙城内的俄军部队当然是无力与我军争锋。不过保罗,我们的后续力量,却是远不如一个月前那般强劲充足了。”

鲁登道夫抬起头来,目光凝视着墙上那张巨幅欧洲地图,道:“当前,帝*队在巴黎城中遭到了法国人的顽强抵抗,猛攻三周有余却仍旧未能将其拿下;毛奇参谋长已经下达了决力死战的命令,国内的


状态提示:第447章 东线格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