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明末抉择>第十一章 讯息不对称

何顾很快就大失所望,这些火铳看上去擦的十分明亮,手柄也光滑笔直,但其实根本没啥技术含量。就是一个厚皮铁筒套在一根木棍上,这跟他小时候见过的一种农村礼炮几乎没啥区别。无非就是把火药和铅弹塞进铁筒里,然后在后面眼里的引信点燃……这磨磨唧唧的杀伤力,还不如弩。

那些盔甲就更加糊弄人,看上挺刮板正,伸手一摸里面的夹层不是硬纸板就是过水的烂棉花,表面上或缝或铆了几块烟盒大小的铁片……这玩意儿的防护力何顾表示很怀疑,没准还不如大横店的群演道具来的结实。

何顾一脸失望转身要走,服装批发市场的套路却自动触发了,铺子里面一人大步跨出,高声叫道:“客爷留步!”

何顾回身,不解道:“怎么?”

这人笑道:“这位爷,我们掌柜的有请,您里面坐一会儿?”

铁匠低声道:“好东西是不会露在明面的。”

何顾恍然大悟,此时不比现代,现代讲究的是金玉在外败絮其中,一个肉包子基本就是褶上有点肉,里面能有几根葱花都算对得起你了。而此时的人讲究的是财不外露,有好东西且得藏起来呢。

何顾使个眼色,示意几个人在外面等候,自己跟着这小厮进了屋。这屋里可实在不像个商铺,两侧是古香古色的红木摆架,上面净是些精美瓷器。山墙正中央挂着一幅一米见方的山水画,两侧则悬挂着几幅毛笔字,由于这字写的非常龙飞凤舞,何顾是认不出几个来了。

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变成半文盲而羞愧,只是咬牙哀叹自己不是双向穿越,否则傻子才要买什么火铳,这些锅碗瓢盆和毛笔字画多有吸引力啊。

山水画下面是一张迎客桌,左右各摆着一张椅子,一个老者正拱手而笑:“这位客爷,请上座!快去给客爷倒碗茶水来。”

何顾也不知道哪里才是上座,凭着直觉坐在了左边的椅子上。双方坐定,这老者道:“客官不知从哪里来呀?”

何顾也学着老者的样子拱拱手:“自北京而来,跟我家主人到西安办差,久闻吴堡大名,特意命我绕路前来一观。”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自己这一嘴普通话说是本地人也没人信,还不如压着点舌头冒充北京人。可他却不知道,此时是大明朝,官方语言是以南京方言为主的。

但错有错着,当时的北京算是一个庞大的移民城市,各地的官员、宫女、太监数量就已经十分惊人,再加上他们的仆人亲戚,按照比例来说,当时北京里的外地人不见得比现在的北京外地人少。

华夏古语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家里亲戚当了官发了财,那前来投靠的更是不计其数。现在乡下亲戚来城里探亲是巨大的夫妻矛盾,但当时的人可不这么想,自己要伺候皇上或者那些达官显贵,不方便回老家探亲——炫富,就指着这些穷亲戚替自己回老家去宣扬呢。

因此这时的北京口音相当繁杂,何顾这一嘴绕口的普通话倒正是合情合理。

听到是北京来,老者的眉毛微微抖了一下。恰好伙计的茶水送到了,老者看都没看就怒斥道:“这种茶叶也是给客爷喝的么,回去换上等好茶!”

何顾看到这些心中不由一动,按理来说老者的这番做派在何顾眼里看来应该十分好笑才对,可现在他的感受却是——这个老者言谈举止之间隐然有大家之气,好像不是个普通掌柜的。

他这感受也对也不对,对的是这个老者在这个年代确实是见过世面的人,错的是这就是个普通掌柜的。

何顾的误判来自一个不可抗的因素——讯息不对称。

何顾来自2018年,看过一点明朝历史,大概知道崇祯王朝是怎么灭亡的——或者准确的说,大概知道新时代的书上是怎么描述的崇祯上吊,大明倒台。

崇祯上吊是大明王朝一件很重要的事,可同时那只是大明王朝浩繁如烟的诸多事物中的一件事情而已,当何顾把视线从煤山的那颗歪脖树上移开,会忽然发现自己对大明王朝一无所知。

就像吴堡县,它本身的遗址目前保存完好,可即使是现代互联网信息大爆炸,地球号称为村的时代,何顾如果不曾穿越,那他此生多半也不会知道中国还有这么一个地方。

可是现在的吴堡却是名赫一时的存在,陕西、山西、河南乃至鞑靼、瓦刺,凡是混社会的人无一不知,无一不晓。

为何?

此地西为陕西,东临山西,下邻河南;黄河南北贯穿,虽正值大旱大寒之年,却没有干旱之苦,且河流缓慢适宜船度;顺黄河北上以东为边关九镇之榆林,以西为边关九镇之大同,大同卫和榆林卫中间还夹着一个偏关山西卫;黄河再继续向北,就直至鞑靼、瓦刺的势力范围了。

原本拥有这些特点最多也就算是个冷兵器时代的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但这个混乱的时代给予了它特殊的加持。时值大明王朝已经从里到外烂开了花,边军无心守边,内军无心剿匪,在这种特殊形势下,吴堡镇犹如开了外挂一样,短短数年之间完成了从交通重镇向商业重镇的转变过程。

处于这样一个风水宝地,要不干出点黑红白灰四道通吃的事情来,那才真是天理难容。

于是乎,关外的少数民族收买守边的官军,半遮半掩的到吴堡来做买卖;陕西的巨匪大盗也假装成正经商人来置办各种物资;各地的商人则犹如逐利的候


状态提示:第十一章 讯息不对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