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水浒有天庭>第四七一章 董卓的七寸 下

届时没有凉州在前线抵挡,战火将直接烧到长安一带,局面会彻底不可收拾。这几句话瞬间便让东汉朝廷打消了弃凉的意图。

最终,东汉意识到内地军队早已腐败不堪,如果继续让他们去凉州对抗羌人,也只是白白送人头。朝廷只能放下长期以来对关西武人的警戒,开始用凉州本地武将的力量去对抗羌人。

民风彪悍的凉州人没有让东汉朝廷失望,很快一支强悍的凉州兵团在战争中被打造出来,成为平定羌乱的主力。

皇甫规、张奂、段等三位凉州名将便以屡破羌兵,而威震天下,时人称之为凉州三明。

但在朝廷中,这三位屡立战功的名将,却始终被掌握朝局的士族和宦官排斥。张奂和皇甫规都曾因为得罪宦官,而被免职,最后不得不解甲归田。

段为了自己的仕途,选择阿附官宦,岂料后来靠山倒台,自己也被逼自尽。无独有偶,和董卓同时代的另一位西凉名将皇甫嵩,也命运坎坷,刚刚打完内地的黄巾军,准备调头镇压羌乱,却因为得罪宦官,遭到贬黜。

凡此种种也让董卓等凉州武将明白,关东人为主的东汉朝廷,是难以给他们这些西凉武人公正待遇的。不管他们立下多少功勋,以东汉朝廷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来看,他们都很难有大的晋升。

果不其然,在公元188年羌乱稍稍平息之后,汉灵帝为了遏制董卓势力的膨胀,征召董卓为少府。董先生深知朝廷此举是打算明升暗降,夺取自己兵权。

他自然不愿步前辈后尘,便以手下士兵和自己关系太好为由,拒绝了朝廷的调动。朝廷对于手握重兵的董卓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转而调董卓担任并州牧,并要他把军队交给黄埔嵩管理。这次董卓则以士兵和自己关系太好,依然希望在自己麾下服役为由,带领5000兵马前往并州赴任。

“董卓时刻不忘将西凉军带在身边!”李陵时常感叹董卓的老奸巨猾,人家早几千年就懂得“枪杆子里出政权”,有枪有人才是硬道理。

一来二去之后,人事复杂的东汉朝廷,自己先挺不住了。此时,宦官和外戚之间的权力斗争已经十分激烈。感受到机会的董卓,在带兵进入河东郡后,便滞留不前以观形势。

不久之后,便是大家熟悉的事情了: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就私招董卓领兵进京,打算消灭宦官。董卓自然不会放弃这样的天赐良机,趁机将军队带到了洛阳附近。

然后便是发生了李陵亲眼所见的一些列事情了,即便没有李陵参与,让曹操直接领密旨联合各路诸侯铲除董卓,董卓入京后的很多行为,也会很快便激起了关东群雄的愤怒,组成联军来讨伐董卓。

然而董卓会因此被吓到吗?

不,因为此时他手中拥有东汉朝廷最强悍的一支军队。

在和羌人的长期战争中,凉州地方军被打造成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为了对付善于突击的羌人,西凉军队极为重视对长枪的运用。

在后来的界桥之战中,长期在西凉服役,精通羌人战法的袁军大将麴义,就率领自己的部曲,以长矛加弩箭的战阵,击破了名震天下的白马义从骑兵。

而马超和曹操对战时,曹操麾下诸将也认为关西兵骁勇非常,必须精选军中骁勇,才能和善用长矛的他们对抗,可见汉末西凉军善使长矛,天下闻名。

此外,西凉军虽然和其他地区的汉军一样,以弩为主要的远射武器。但边境游牧渔猎的生产方式,使得西凉军中拥有数量可观的弓箭手。相较于弩,弓拥有更大的射程和更快的射速,这些弓箭手的加入,使得西凉军的远程打击能力相比内地汉军,有了很大的提升。

骑兵方面,在半农半牧环境下成长的凉州人,有着深厚的骑兵基础。魏晋时民间有歌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说的就是西凉骑兵的彪悍,天下少有对手。

大量来自凉州附近的羌人、匈奴和月氏人,也经常被招募到军队里服役,这让凉州军的骑兵战斗力,也是水涨船高。

《三国志.郑浑传》中称,当时天下的勇士,也就是并、凉两州的军士,匈奴屠各部、湟中义从、八种西羌等人,很不巧的是,这些军队当时全都在董卓麾下服役,可见西凉军乃是一支汇集了各个民族精锐战士的军队。

这样的豪华阵容,使得关东十八路联军在讨董战役的初期,吃尽了苦头,其中最大的失败大概是在初平元年的汴水之战。

此战中曹操、鲍信等人拼凑的联军,被精锐的西凉军打的找不着北。鲍信本人在战斗中受伤,曹操也在乱军中跌下马来。幸亏曹操的从弟曹洪让出自己的战马并步行护送,才让后来的乱世枭雄逃出生天。

虽然在初平元年那一年中,曹操、王匡、孙坚等人都先后被董卓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但董卓的统治却并非高枕无忧。

首先是洛阳的文官大多厌恶董卓,心向关东联军,总是有各种小动作。而军队中,诸将关系紧张,以吕布为首的并州兵和西凉军关系并不融洽,双方难以相容。此外,凉州士兵大多也思念故土,渐渐产生了厌战情绪。

当董卓的军队处于内忧外患时,江东猛虎孙坚吹响了联军反攻的号角,和来自战斗力贫乏的关东各州不同,孙坚麾下部队多来自长沙郡。

当时的长沙郡是一个汉人与土著南蛮混居的地方,和西凉一样属于日常不太平的地区。所以在此地生长的士兵,要么


状态提示:第四七一章 董卓的七寸 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