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朝廷还拿不出这么多的钱粮支撑这场大战,江南的人马很难调派,北方的人马,拢起来能组成一支二十万人的大军。就不错了。
这仗看着是不能打的,但又不能不打,难道看着英夷支持着长毛贼灭掉大清吗?
西洋的报纸。不用杨猛给四色棍翻译,理藩院的人自然会翻译出来的。看了这些东西之后,再对比一下礼部和理藩院,报上来稀奇事儿,四色棍不由的大怒!
“混账!杨猛从西洋水手那里都能得到这样的消息,礼部和理藩院的人,就弄了这些物件来?
什么洋人俱是光棍,打仗悍不畏死,这在庚子年间就有这个说法。让礼部和理藩院的人,拿着这些洋报纸,去找洋人求证一下,一帮子废物!”
四色棍的心里也是天翻地覆的,但在臣工面前,他也不敢表露出来,看来杨三哥是要大用的。
“陛下息怒,这英夷狼子野心,朝廷还是早作防备为要,能不能再问问杨部堂该如何应对呢?”
看了杨猛威胁在海上的奏疏。彭蕴章也是一个劲的头皮发麻,英夷的野心太大了,先是要并吞沙俄。并吞沙俄不成,转攻大清,这六十万英法联军,可要怎么应对才好呢?
“问!赶紧问!这事儿一定要压住,出了军机处就没有这事儿!”
兹事体大,一旦让朝野的臣工知道英夷这个大威胁,绝对会动摇大清的统治,一众军机和四色棍的想法一样,决定将这事儿暂且烂在肚子里。不然人人思危,恐怕要危及江南的剿匪大计啊!
莫说几十万装备了洋枪、洋炮的军队。现在这局势,就是几万英夷也能让朝廷上下分外难堪。单单一个安庆,几千条洋枪,就让湘楚二军止住了步伐,有些事儿,看来要提早做准备了。
杨猛给朝廷摆出来的,又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局,朝廷咨询防务的谕令来了之后,杨猛没有第一时间回复,而是让左季高和曾涤生各自上了一份有关洋枪、洋炮,与大清火气之间差别的折子。
安庆就是最好的一个试验场,前期的冷兵器,初期的回回炮,中期的洋枪、洋炮、开花弹,无论是左季高还是曾涤生、曾老九,这段时间都对洋枪、洋炮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别的不说,一个攻城用的臼炮,大清用的是石弹、铁蛋,洋人用的是开花弹,开花弹这玩意儿的威力有多大,曾老九和左季高是亲身体验过的。
两人还亲自让匠师仿造过西洋的开花弹,但土药与颗粒药的威力,差了不少。云南出的开花弹,即使质量上有些偏颇的,也能一炸十几片,而两人弄出来的,一炸八瓣就是极品了,多数仿造的玩意儿,只能一炸两半,吓唬人而已。
曾左的折子之后,就是杨猛固海防的折子了,固海防的地方只有一个,临近京畿的天津卫。
以朝廷的财力来说,巩固一个天津卫,就捉襟见肘了,巩固其他地界,想法是好,但只能想想而已。
与折子一起上去的,还有一些巨炮的铸造图纸与比列,这些巨炮,对技术的要求不高,工部的匠师应该勉强能够做出来。
而龚振麟的铁模铸炮法,也被杨猛递了上去,这铁模铸炮算是个省时省力的法子,虽说铸造的火炮质量不是很好,但勉强可用。
这铁模铸炮最关键的还是速度快,只要铁料足够,三五个月的时间,铸造几千门可用中小火炮,还是轻而易举的。
这些铸炮之法,连带着西山的冶铁之法,都被杨猛连同折子一起发到了京师,这些东西,根本没有隐瞒的必要。
朝廷那里,怕是还有一些造炮的好法子吧?只是被埋在了故纸堆里而已,这样的书籍,朝廷毁了无数,再好的法子到了朝廷手里,也只是应急而已,危机一过,这些东西,怕是又要被束之高阁了。
杨猛的谋划对朝廷来说很是实用,那些收拢来的西洋火炮图纸,也能见证他的拳拳报国之心,再加上曾左二人的折子,天津卫一带就成了一个热闹的地界。
煤窑、铁炉、炮厂、兵垒,一个个的在建,有了天津卫的火热,京畿的安全有了保障,朝廷上下对洋夷的战心,也被天津卫一连串的好消息提了上来。
想当然这事儿,就是这么的简单,有了杨老三的火炮、铁炉、兵垒图纸,朝廷上下,又开始轻蔑洋人了。
想那快速铸炮法,想那火炮也打不进去的兵垒,洋人船坚炮利又能如何?上不了岸,他们也就能在海中飘荡一下。
杨猛提供的这些东西,说实话,对防务作用还真不是很大,更大、更多的却是心里作用,再就是对他自己的影响,有了这些东西,杨老三已经成了大清的洋务第一人,针对外洋无论是军务也好,政务也罢!找杨老三问计,成了朝廷上下的共同想法。
(.)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