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唐末昭宗>21、李晔的头等大事

外面的对话,李晔当然听到了,他气哼哼的把枪杆子放回武器架上。

不得不说,承包商提供的枪杆子还真不错,用了那么大的力气居然没有打断。

“小兔崽子,差点害老子闪了腰。”

就在李晔愤愤不平的时候,黄靖又走入大帐。

“圣上,已经把杨普送到禁闭室了。不过,宪兵司令薛德元没把人关进去,他的意思是除非有罪,否则就是有皇命也不行。”

“这混蛋也蹬鼻子上脸呢。”李晔忿忿不平的说道:“让人告诉薛德元,杨普的荣誉短剑遗失,按照武器保管不当处置。”

黄靖不忍道:“那可还要挨20军棍,打了骑兵营的训练可就跟不上了。”

李晔怒道:“打,那小子皮实得很。出了禁闭室,他要敢让训练拉下,朕再按军法收拾。”

“是。”黄靖听了,转身又要离开。

李晔道:“别慌着走,让总参谋部新闻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杨复恭死于乱军之中,不要提是谁杀的。”

黄靖不解的说道:“要是这样宣布,民间舆论恐怕对我们不利,而且清流报的家伙又要兴风作浪了。”

《清流报》不过是一群丧家之犬哀鸣,但国人同情弱者的心态却让他们有了很大的市场。

如今它已成为长安城中数一数二的“声音”,甚至连财大气粗的《工商联报》也不敢比肩,只有朝廷的喉舌《大唐日报》才能勉强压制。

要是杨复恭的死讯传到《清流报》的报探耳中,天知道那些笔杆子要做出什么样的文章。

李晔道:“那就让他们兴风作浪吧!省得那些工厂主、商人以为天下太平,又把心思用到不正道的地方去。”

虽然《清流报》就像是一只蹦到脚面上的蛤蟆,看着能把人恶心到反胃。

但正是有它的存在,京城里的官僚可收敛多了。

毕竟《清流报》的编辑可都是谏官、御史出身,太知道官场的猫腻了。

甚至还有人写了一系列的诙谐文章,名字居然叫《官场现形记》,李晔看了也是拍案叫绝。

因为案列生动,还将它结集下发,监察部门更是人手一本的地步。

当然,这些是付了稿费的。

而那位作者拿到了皇帝的表扬信,一时之间竟然哭笑不得。

毕竟《清流报》专门找朝廷的茬子,骂皇帝都成呢传统。

无奈之下,张顗只能将这封信全文刊载,并亲自写了一篇歌忠颂德的文章。

这可把那些年轻的编辑气坏了,随后几天他们疯狂的撕咬李晔,以示报社的清白。

“圣人,是不是该管管那些人了,简直到了诽谤君父的地步,长此以往可如何是好?”

对《清流报》的行径,黄靖知道得一清二楚,要不是皇帝拦着,早把那个鸟报社烧个干净。

李晔摆手道:“这种事以后都不许再提,咱们也需要不同的声音,否则就要闹出大乱子。再说了现在不是找他们晦气的时候,咱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打败了杨复恭并不是终结,这意味着一个集团的轰然崩塌。

首先是各地的监军系统彻底瘫痪,这不但使朝廷少了一个情报来源,还会让某些军力薄弱的藩镇失去控制。

而更大的问题是他的那些养子,其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在州刺史的位置上,少量的已经爬到节度使的高位。

比如杨守亮的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光的金商节度使。

对这些人,李晔也很为难。

一网打尽吧,他的力量很难控制全境,后果就是白白便宜别的藩镇。

如果放任不管,天知道这些人会干出什么事来。

别的不说,狠狠搜刮是免不了的。

到时候,即便是收复这些地方,恐怕没有个十年、二十年的不要想恢复元气。

想到这些,李晔说道:“下旨,此次造反事件,起因是王建祸乱西川,加上关中饱受旱灾,朝廷无法筹措军饷,致使神策军士兵哗变。他们裹挟东川监军宦官杨复恭,行营招讨使韦昭度,想要回长安讨要军饷。

只是行到京兆府外围时,军中已经无粮可用。在被京军阻击时,神策军士兵大部溃逃。杨复恭不幸死于乱军之中,韦昭度被官军所救。

如今首恶王建已经被诛杀,但各州县官员受创甚重。朕实在无力救援,只能免除两川、山南西道赋税。不日朕还会将被裹挟的百姓送回,希望各地牧民之官妥善安置,并以恢复生产为第一要务。”

“圣上的意思是先稳住这些人,然后以遣返百姓为名,让神策军士兵尾随?”黄靖笑道。

李晔道:“连你都看出来了,杨守亮那些人会看不出来?当务之急是派军队运动到金商,控制住那儿的铁矿。然后再运动回山南西道,配合韦昭度驱除杨守亮。

遣返的事也要做一下文章,下旨让杜让能派人接手。以缺粮为由,每半个月只遣返1000人,其余的尽快修复京兆连接山南的道路。”

“是!”黄靖连忙答应道。

他刚才还为背上8万人的包袱发愁,根本没想到利用他们修路。

如果这条道路全线贯通,新军赶到山南只需要几天的时间。

即便杨家的养子作乱,也很容易被收拾掉。

就在黄靖兴奋的时候,李晔笑道:“安抚山南西道的事情,还得你亲自跑一趟。”

黄靖的表情一滞,但还是答道:“职下领旨。”

废话,连命都是皇帝的,送死当然也顺理成章


状态提示:21、李晔的头等大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