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说,潞王咬着牙总算答应了。

六月初八,潞王就任监国,马士英仍为内阁首辅,张秉贞为兵部尚书,但这个小朝廷刚开张就不和谐,朱大典、方国安以兵少缺饷为由拒不分守险要,郑鸿逵以不习陆战为由坚持不下船,清流领袖黄道周从南京窜到杭州,又向潞王大吹民心可用,若重用贤臣、罢黜奸佞,则朝堂人心振奋、忠义之士云集,可“上清钟山之尘,次复燕京之业”。

黄老头在含沙射影啊,火烧眉毛了,还扯些没影的事,马士英干脆把潞王召黄道周入阁的谕旨缴回——朝廷当务之急是与清廷和议,哪怕割地求和也要争取喘息时间,这是潞王和重臣的一致看法,黄老头入阁只能添乱。

朝廷派出的特使是陈洪范,这家伙去年从北京回来后,频繁拜会四镇军头,大肆散布失败言论,被很多人怀疑是清国放回来的奸细,但南京内阁一直拒绝深查——担当实务的人都很现实,此人是联系清国的一条线,是不是奸细并不重要,这条线现在果然用上了,可惜,潞王没有本钱和议,清军灭明大计既定,征讨大军十一日便抵达离杭州不远的西塘,陈洪范只能为自己打算了。

清军大兵压境,杭州朝臣想不出应敌之策,又把矛头指向马士英,谴责其卖国、专权、贪渎、妒贤。老马受够了气,干脆把内阁印信一交拔腿走人,不过,想甩摊子不干也难啊,浙江总兵方国安就不同意,追到郑鸿逵船上硬把老马拖到浙军营地,尽管老马一再说自己辞职了,但人家就认他这个首辅,拿不出军饷别想走人。

马士英被绑票,朝堂也不吵了,其实大家心里明白,马士英能力算比较强的,名声不好主要还是替朝廷背黑锅,换其他人做首辅未必干的比他好,而且一样要挨骂,内阁的印信始终没人敢接。这时,陈洪范跑回来报告,清军拒绝和议只接受投降,兵部尚书张秉贞也奏告官军兵力单薄、粮饷不足,实在无法一战,杭州绝不可再遭扬州之祸,为今之计或跑或降——潞王苦笑不已,打又打不了,跑又往何处去?

潞王下谕投降,朝臣们又分道扬镳,张秉贞等原浙江官员要翼护地方百姓决定随潞王投降,黄道周等人誓死抵抗又继续南逃,朱大典、方国安兵不过两万,本来就不敢一战,趁机打起抗清到底的旗号开溜。

六月十四日,清军不战而取杭州,博洛迅速派人招抚浙江各州府,杭州、湖州、嘉兴、严州四府纳土归降,其他州府也纷纷致书献媚,浙江收入彀中似乎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天下大势瞬间大变,浙江备倭总兵王之仁与浙东在籍官员张国维、钱肃乐等人在绍兴拥戴鲁王为监国,福建总兵郑芝龙、福建巡抚张肯堂、难逃官员黄道周等人在建宁拥戴唐王为监国,两股势力打起大明旗号继续反清;而武昌的反应更为迅速,杭州陷落仅十天,便派兵进入南直隶的徽州府以及浙江的处州、衢州两府,随即在当地废黜明律、推行新政,似乎不打算走了——博洛与新任浙江总督张存仁面对乱局一筹莫展,只好向南京求助。

南京的多铎也在苦恼,江南好不容易安定,老十四就来添乱,下谕“各处文武军民,尽行剃发,傥有不从,军法从事”,这下麻烦了,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到来。

老十四糊涂但我不能糊涂,这种缺德事让汉臣去干吧,我们满人躲远点——多铎满腹牢骚下令各地官府遵诏办理,浙江的乱局暂时还顾不上。


状态提示:第436节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