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不管北宋还是南宋,都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不用琢磨,只需上街走走就能马上发现的特点,爱看热闹。
尤其是当街吵架、打架之类的,赶上有发生,附近的店铺、住户楞有搬着凳子、端着茶水出来打算看到散场的。
报纸上还能打架吗?必须不能,但能吵架,以文字代嘴巴一样吵。而且吵架的双方都很有来头,一方是真理报编辑,镜子先生。一方是福州日报编辑,秋实先生。
镜子先生是挑事儿的一方,前几期秋实先生在福州日报上写了有关朝廷拖欠淮水修堤款项的事儿,还把盱眙县官员讲排场、抢功劳的嘴脸好好编排了一番。
结果镜子先生看不过去了,在真理报上写了一篇文章予以驳斥。言辞非常犀利,罗列了很多数据证明朝廷一直都在水利工程上花力气修补,只是由于每处的投资都没有这段河堤大才不太显眼。
既然想看吵架的,那就必须弄清双方都在说什么,于是真理报刚发行了几天就卖到扬州纸贵了。不光茶肆里有专人诵读两份报纸的相关内容让大家对比,很多酒肆和青楼里也有小规模的辩论了。
两份报纸还没针锋相对,民间就已经开始战队了,各有各的支持者。别凑在一起,只要碰上三句话还没说完保准又要争论。
对这件事儿最上心的还不是百姓,而是扬州或者说两淮路的官员。福州日报的秋实先生嘴太损了,把官场里这点事儿全抖搂了出来加以鞭挞。
说的对不对?表面上看挺对的,可太片面,光看到了不足没深究难处。大家都是好不容易爬上来的,谁进入官场都是这样做事的。你敢创新一个我看看,三个月就得被弹劾下台,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
可是再不乐意也只能忍着,人家有报纸当舞台表演,怎么说都成,咱没机会还嘴啊。突然冒出来的这份真理报简直就是三伏天里的冰露,让人太舒坦了。
终于有明白人给咱当官的说话了,还说得这么透彻、这么符合实际。也让百姓们明白明白,别以为当官就是整天吆五喝六摇头晃脑不干正事,这个工作一点不比种地轻省,不光脑子累身体也跟着累。
再一琢磨,还是凉王仁义啊,不忍心看着同僚被小人诋毁,更不愿意看着朝廷和皇家名誉受损,毅然决然的站出来自己花钱办报揭露小人的嘴脸。
咱们大家没有办报的本事,还没有卖报纸的本事吗?赶紧订阅吧,不光自己订,还得号召亲朋好友都订。
这么好的报纸必须长盛不衰,也就是没有一下订阅十年的规矩,否则就先来几份。钱是小事儿,不能辜负了凉王的这份心思,更不能让凉王赔本还赚不到吆喝!
没几天,新一期福州日报也送来了,真没让人失望,整整两个版面都是回击。说着说着还把矛盾焦点从河堤转移到了古代律法,引经据典的批判了官场里的一些不良风气。
这篇文章让原本就支持秋实先生的人神情为之一振,再碰到镜子先生的拥趸,战斗力马上能提高三成。
镜子先生的粉丝也不用发愁,五天之后新一期真理报又来了,就福州日报的几个论点论据口诛笔伐好一顿批判,批得体无完肤。
尤其是几个有关古代律法方面的问题,镜子先生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理解,并且标明了具体出处,全是无可辩驳的铁证。看样子在引古论今的造诣上镜子先生更胜一筹,这一局占了上风。
但秋实先生也没服输,马上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关于瓜洲镇跨江大桥是否该修、怎么修、该由谁修、修完了是不是要像滹沱河大桥那样收费。
这个问题更复杂,牵扯到了很多技术问题,一时半会儿真辨不清。但不要紧,只要有不同意见就会有争论,镜子先生绝不含糊,立刻就加入争论,大部分观点依旧和秋实先生相反。
两份报纸可有的干了,你一篇我一段的隔空对喷吧,眼看就要进入腊月了,这场嘴架打到明年也分不出胜负。
但读者们都不烦,这些事儿往常并没太多人提及,就算偶尔碰上也引不来这么大规模的讨论,不管真懂假懂,听听还是挺过瘾的。再加上真有学问的人站在不同立场上这么一讲解,说不定就真懂了点呢。
腊月初,洪涛又借口巡视长江水情驾着训练舰去了一趟济州岛,而且把四个日本武士和几名日本渔民水手都带上了。
一方面是想让他们熟悉熟悉大海,顺便检查检查这段时间的训练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见识见识啥叫在大海上如履平地,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在如何让陌生人忠心的问题上洪涛很有经验,通常而言震慑力比金钱财富更有效果。谁都愿意跟着有能力的人,总觉得这样有安全感,要是再能给点希望,基本就能获得初步忠诚了。
以后咋办,那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至今洪涛也没完全解决,或者说全人类都没琢磨出解决办法。人这个玩意太复杂,很难完全琢磨透,即便是从小养大的亲生孩子,依旧不能完全搞懂。
再次见到蒋二郎时,他正在港外指挥着一群新军操帆呢。这是标准的水手训练课程,只需看看他脸上的表情,洪涛就知道这个家伙又有了新目标,浑身都是干劲儿,就和当初刚到湟州时训练特种兵一般。
目标在哪儿不用细问,肯定和日本有关,看样子这趟他没白跑。同时也要为日本人担心,这位加班加点的训练新军变成海军肯定没憋好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