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宋有毒>590 遍地开花

“我们有救了……女王陛下万岁!”西迪从来也不认为犹太人的未来会寄托在海鱼身上,可宸娘坚持要试试她和菲尼克斯也拦不住。

这朵青色的火苗同样让两位犹太大拉比目瞪口呆,然后腿一软跪在了宸娘身后,把脑门贴在甲板上口中念念有词。

这一天宸娘就在湟州号的艉楼上接受了部分族人的顶礼膜拜,正式成为南犹大国第十九任国王,并继承了她祖先、也是南犹大国第一任国王波罗安的名字,称波罗安王宸女王。

只是王这个姓在犹太语中只能翻译成国王,宸娘又非在称号中加上养父给起的名字,老凤凰和西迪一商量,干脆两边凑合凑合就叫波罗安.宸女王。

光登基还不成,这段历史要正式记录在南犹大国的谱系中,老凤凰就是执笔者。但是在如何撰写有关开国侯王诜的问题上没法动笔,宸娘对四五岁之前的生活只有零星的记忆,详细的收养过程还得去问开国侯本人。

完不成谱系就算登基仪式没结束,更没法建国,回一趟大名府就成了南犹大族的头等大事,顺便再把留在大名府的南犹大国族人接过来。

就在宸娘捂着鼻子熬炼鲸油时,杭州、明州、台州、温州、福州、江宁府、鄂州、江陵府、渝州、登州、密州悄悄的出现了一两家新的店铺或者小作坊。

经营内容五花八门,有酒楼、染坊、刀剪铺、家具作、蜡烛、纸张、金银首饰、面包房、印字社,经营特点就一个,新颖精巧。

酒楼里卖的菜品巨大部分宋人都没见过,染坊染出来的布颜色鲜艳还不容易褪色,刀剪铺里的刀剪钢口极好做工精良,家具用料不是很考究但样式新颖构思奇特。纸张更白、蜡烛更亮、金银首饰成色更高、面包房里烤出来的面包又软又香。

最有意思的还是福州城里的印字社,它是当地一位魏姓海商开办的,叫日报社。规模不小,临街两层小楼后面带着院子,除了为客户刊印书籍之外,还自己印发一种叫做商报的刊物。

每月逢一、五对外售卖,椅面大小的白纸上印满了蝇头小楷,也不知道是怎么印上去的,字体规整且清晰,还不太怕水。

内容有神鬼故事、平话、广告信息、国家大事。前面两种在瓦市里就能听到,倒不是特别新奇,但后面的商铺信息和国家大事就有点特别了。

以前各家商铺也会印一些自己的货物信息随商品一起搭送,或者贴在自家店铺门口招揽顾客,但从来也没人想过可以专门刊印出来当书一样四处售卖。

这些广告信息太有用了,只要买一份福州商报就等于买到了几十家商铺的货物清单,一步不迈就知道货物种类、价格和大概成色。

对商家来讲等于多了很多伙计站在城里四处叫卖,对买家而言就像没出门却能进集市走马观花先转一圈,省去了很多麻烦。尤其是外地客商初来乍到,手里有张商报等于就有了一张货物地图。

国家大事版面有点像茶楼酒肆里贩卖的邸抄,上面写的都是朝廷的各种政令变化。但它又比邸抄内容丰富,不光有从朝廷邸报上抄下来的消息,还有开封城内有关朝廷的一些传言,并由专人进行点评,只是不讨论对错,也不下结论。

福州商报一出来最先关注的就是商人,然后就是当地官吏。对于朝廷的动向,远在几千里之外的他们想及时知晓只能靠家人、友人的书信和朝廷邸报,别无他法。

但私人书信往来非常慢,一年写两封到头了,还不一定能送到。邸报上面都是明发的政令,有关朝廷内部的更多信息无从得知。

现在好了,商报上每隔五天或者一旬必有新内容登出,还有被称作专家的人进行深入分析,就算不太懂朝政的人也能看明白大概意思。

至于说这个叫专家的人分析的对不对,老百姓根本没法评判,太深奥,跟着看个热闹。官员们则表面上嗤之以鼻,暗地里却仔细揣摩,总有能恍然大悟、击掌叫绝的时候。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可能是有人在胡编乱造,逗人一乐。但很多消息个把月之后就会被从北面回来的海商们印证,八九不离十,商报上说的都是真的。

不光真,还比口口相传更全面、更深入。可这些消息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没人能知晓,就连开办日报社的魏姓海商也闭口不谈。

那日报社的消息是怎么来的呢?得去问朱八斤和王十。这两个家伙控制着顺风镖局、顺风邮递和山川督察院,表面上是护送货物、人员和信件往来,其实早就构建出一张还不算特别严密的大网,覆盖了整个北宋疆域的三分之一还多,基本分布就是黄河沿岸、长江沿岸和东南沿海府路。

特别深入内陆的只有甘凉路、大名府、渭桥镇、开封城。其它地区朱八斤和王十还没时间去布局,主要是交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一旦离开驿道和水道消息传送太慢也就没啥意义了。

假如有人能拿到顺风邮递系统的分布图,再对比一下这些店铺的位置就会发现,两者基本都是重合的。顺风邮递发展到了什么城市,当地很快就会出现一两家货色新颖的店铺。

为了不太引人注目,像在杭州、明州、福州、江宁府这样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大城市中,店铺主人通常都是外来户,大家也见怪不怪。

而到了鄂州、江陵府、渝州这样相对封闭的中小城市里,店铺或者作坊则是由本地人开办。但他们都不是实


状态提示:590 遍地开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