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网络游戏>远东1628>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明各地的流民军

李明突然想起了什么,对周比利说道:“老周,我们灭了后金鞑子,大明没有了辽东的压力,北方的流民军还能成气候吗?”

周比利苦笑道:“我们灭了鞑子,大明现在除了在关宁方向还保持着重兵,其他边镇的边军,几乎都南下了。再加上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等大明名将的清剿。崇祯六年,活跃在各地的流民军就已经基本被打散了。

历史上“十三家七十二营”,即老回回、闯王、革里眼、左监王、曹操、改世王、射塌天、八大王、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各路义军首领,参加的著名的“荥阳大会”,根本就没有发生。十三家首领在大明各路大军的追剿下,要么被杀,要么降明。

十三家现在只剩下闯王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曹操罗汝才、革里眼贺一龙、老回回马守应他们几个还在各地苟延残喘,但也被大明各路官军追得犹如丧家之犬。虽然大明逐渐平靖了各地的流民军,但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大明剿匪的各路明军也无法长久维持,因为朝廷没钱啊。

所以官军刚一退,各地的流民又像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了,还冒出了历史上很多没有的名号。崇祯八年,大明朝廷又东拼西凑了一笔银子,再命洪承畴为五省总理,组织新的围剿。可是闯王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曹操罗汝才、革里眼贺一龙、老回回马守应也趁此机会,又从陕西、四川、湖北、宁夏等地杀了出来。

短短几月之间,就摇旗汇聚数万流民,使得崇祯又派卢象升、孙传庭等人,调动边军南下围剿。农民军就是“流寇”,不建立根据地或政权,到处流动作战,流动不居。农民军的一切人员都随营流动,归附的饥民也入农民军。

很多号称有数万人的农民军,能打仗的实际上只占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则是老弱妇女之类的人。被官军围剿冲散、俘杀的,也往往是后者。真正的战斗人员却往往能伺机逃逸,不太容易被俘杀。大明官军虽然屡报大捷,可农民军精锐却始终不灭。”

听了周比利的叙述。胡伟急忙问道:“那听你的意思,大明各地的流民军已经成不了气候了。”

周比利摇了摇头道:“从前年开始,我们驻大明的中原情报站,就开始派人接触各路流民军,在黄河两岸和各路流民军开始交易。用我们远东生产的各种冷兵器、甲胄和军事物资,换取流民军手里从各地抢来的金银珠宝、瓷器漆器、丝绸锦缎和古董字画。

有了我们远东的支持,目前大明各地的流民军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原情报站还重点扶植了几路流民军,他们不但能得到我们的情报支持,我们还为他们提供了一批公司淘汰的日本铁炮和欧洲轻型火炮,并派了教官对他们进行培训。目前这几路流民军发展的很快,战斗力也比其他流民军强悍很多。”

宋涛笑着问道:“你别告诉我,你们扶植的是李自成和张献忠。”

周比利摆了摆手道:“这两个家伙都是历史上留名的枭雄,他们可养不熟。我们扶植的流民军,有曹操罗汝才和几路历史上没有听过的名号。他们因为有了我们情报部的情报支持。已经数次躲过朝廷官军的围剿,现在分别在湖广、河南各地开展游击战。”

李明苦笑道:“我算是看出来了,大明真是气数已尽啊。就算没有后金的威胁,大明也逃不掉灭亡的结局。从今年开始的崇祯大旱,又会持续五六年的时间,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

流民军就像韭菜似的,割了一茬又一茬。如果大明朝廷和有钱有粮士绅阶级,若是还不加大赈济的话,各地的流民军一样能刨了他朱家的江山。今后几年也是大明各地流民军最多的时候,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流民军。将大明中原的士绅阶级扫一遍,为我们将来入主中原创造有利条件。”

周比利点了点头道:“我已经向山东的情报人员去电,让山东蔡华泽在今年秋天摇旗起事。蔡华泽的能力还不错,在我们远东的扶植之下,几年的时间,就在山东各地的闻香教。培养了大批香头骨干。都是由我们远东在江浙海岛基地培训的人员。

我觉得这样还不够,等明年北上集团军发动第二阶段战役以后,最好集中大批蒙古民兵旅,南下做出入寇的态势。让在大明北方的各大边镇集结,围而不打,只派出小股骑兵中队,骚扰大明边墙。崇祯势必会抽调精锐北援,那样中原各地的流民军就会得到喘息之机,随之发展壮大起来。”

马庆也笑着道:“我们开发河套根据地,也要充分利用崇祯大旱这个机会,尽最大的努力收拢山陕一带的流民。扶植山陕和宁夏各地的流民军,让他们尽快的发展壮大,扫清山陕和宁夏等地。这样一来,我们将来平定西北的时候,就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宋涛皱着眉头道:“我们大力扶植流民军,以后会不会尾大不掉啊。这帮流民军发展壮大以后,势必会心生自立的念头,到时候我们还得费尽力气清剿他们。”

李明冷笑道:“我们虽然会收拢被流民军裹挟的流民饥民,但却从没想过要收编这些流民军的精锐,就算是在淳朴的老百姓,只要跟着流民军四处劫掠过几年,他们还能老老实实的回家种地吗。他们的心早就野了,也变得黑了硬了,等我们入主


状态提示: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明各地的流民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