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回到明朝当暴君>第五百二十七章 胡无人,汉道昌

自从江南之地被中原堂口开发出来之后,就一直是中原堂口的粮仓、商业中心。

虽然说开发的时间有点儿长,几乎是从春秋到唐宋,都在不断的致力于江南的开发。

大明捡了个大便宜。

之前无论哪一家话事,江南之地都属于那种必须开发,但是开发速度可快可慢的情况。

到了赵宋之时,因为北边的老家都被游牧堂口给抄了,所以发展起江南来也就不遗余力,商业之风也就远甚于前面的几家话事人。

老赵家凉了之后,朱元璋把弄死老赵家的铁木真黄金家族给赶出了中原,自然也就笑纳了江南之地。

再加上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带来的自然就是在朱老四迁都之前南方的文风鼎盛和商业繁荣。

这一点,直到甲申国难之时,南方的文化和经济依然可以傲视北方诸省。

崇祯皇帝出宫之后逛了一大圈,发现南方的经济如此发达不是没有道理的。

北方诸省现在宝钞不在少数,但是流通起来的都是以文为单位的小面额宝钞,大面值的宝钞都被那些个混帐东西留下来进行交税了。

当然,兑换宝钞时需要的是真金白银,所以郭允厚开始报怨金银太多铜太少,尤其是银子。

大明的国库破天荒的头一次出现了银子太多没地方存在的情况,不得不多建了几个银库。

南方则是不同,崇祯皇帝在街上已经发现了很多次使用贯为单位的宝钞交易情况。

对比起金银铜板这些东西来,宝钞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携带你带百两银子出门跟带百贯宝钞出门,效果完全一样,可是重量上面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甚至于崇祯皇帝在酒楼里面吃了些南京的特色菜品之后,还接到了店小二找回来的零散面值宝钞。

心情大好的崇祯皇帝自然不会在意区区几贯崇祯宝钞,大手一挥便赏给了店小二。

挥退了点头哈腰千恩万谢的店小二之后,心情大好的崇祯皇帝干脆接着在城中逛了起来。

北方的宝钞先不去说他,南方既然已经流通起来了,想必扩散到北方也是早晚的事儿,心急不得。

像这种涉及到纸币与金属货币交接的情况,听由百姓们慢慢接受,让事情一步步的发展才是最靠谱的。

可以使用一定的手段去引导,但是不能强制,否则就会出现宝钞大幅度贬值的情况。

进而影响到民心,民生,经济,到最后说不定会搞得天下动荡,得不偿失。

不过眼下看来所有的情况还都不错,正在向着一条平坦的道路上面狂奔,再过个几年,说不定大明会出现股票和期货交易一类的玩意。

唯一操蛋的是崇祯皇帝一拍脑袋搞出来的崇祯通宝所带来的问题。

问题是崇祯通宝连铜板都不是,确切的说来应该是皇家学院搞出来的一种合金,只是看起来像铜一些,却根本就不是铜。

至于这种合金的是怎么冶炼出来的,崇祯皇帝表示不知道自己堂堂一个大明皇帝,哪儿来那么多的时间关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儿。

但是现在民间百姓明显是更为认同这些小面值的崇祯通宝,哪怕是宝钞使用率最高的南直隶,崇祯通宝的流通率也要比崇祯宝钞更受欢迎一些。

妈的,现在就开始产量劣币良币的问题了明显是崇祯通宝有驱逐小面值崇祯宝钞的趋势。

就刚才在城中逛了一这么一圈,就可以明显看到崇祯通宝的出镜率明显高于崇祯宝钞。

幸好在十文以上的交易里面出现更多的崇祯宝钞,要不然的那乐子可就大了自己弄出来的崇祯宝钞跟崇祯通宝打擂台,自己偏向哪个?

这种情况在后世也存在。

在移动支付还没有大行其道的时候,一元和五角的硬币就明显比一元和五角的纸币更受欢迎一些。

在还有更小面值的一分两分时代,硬币同样更受欢迎,这好像是一种定律,没人能解决这种情况。

当然,也不是说无解。

反正这种崇祯通宝连铜都不是,也用不上铜这种宝贵材料,尽管发行也就是了,反正都是些小面值的,最高面值才五文钱。

也就是说,这玩意对于崇祯宝钞来说更多的是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并不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 重生之弃子归来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

胡无人,汉道昌,陛下之寿三千霜。

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胡无人,汉道昌!”

军营是一个整体,数万的京营士卒穿城而过,队伍延绵数里,整齐的歌声根本就不是百姓们自发喊出来的“大明威武!大明万胜!”之声所能相比。

到最后,百姓们的喊声也变成了:“胡无人,汉道昌!”。

崇祯皇帝的眼角突然间就有些湿润了。

这些京营的将士还真是傻的可爱。

今日穿城而过,他日便要奔赴他乡厮杀作战,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自己的一道旨意。

但是就崇祯所知道的情况来说,整个军营的士卒没有人叫苦,也没有人逃避。

南军这边更是为了争抢去吕宋的名额想尽了办法,写血书的有之,跑到魏国公府上撒泼打滚的也有,就是没有谁是想办法逃避不去的。

说是军令如山也好,说是这些家伙们图军功赏赐也好,或者干脆说他们是图着去吕宋捞好处也罢,这些重要么?

不重要,因为这一切都是他


状态提示:第五百二十七章 胡无人,汉道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