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069节 日常 4

第918团正式番号是“陆军第918装甲团”,第128团正式番号是“陆军第128装甲团”,两个团打出来的旗号都装甲团,但实际上坦克都在第918团里,因为坦克毕竟太少了,眼下还轮不到第128团,第128团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步兵团,第918团在严格意义上也不算是真正的装甲团,而是“装甲步兵团”。之所以把两个团都吹成装甲团,一是为了迷惑外敌(主要是日本人),夸大国军装甲兵部队的实力,二是为了给蒋纬国“手握重兵”找个合适借口。

第918团此时共拥有八十几辆坦克,虽然这个数字还远远谈不上钢铁洪流,但八十几辆坦克以及上百辆装甲车、装甲汽车一起开动起来时这股飞沙走石、青烟滚滚的威猛气势还是让蒋纬国、杜聿明、孙立人、齐学启、廖耀湘等头头们看得激动不已,而汉斯等德国教官和顾问们早已经开始了各司其职、一丝不苟的忙碌,为中国军队的第一批装甲兵上课。部队里这些准装甲兵们的学历都很高,起码是中学生,还有不少大学生,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并且都满腔的报国热血,因此学得很快。德国老师的认真教导以及中国学生们的刻苦学习,使得坦克训练场犹如一个揭开盖子的蒸笼般热气腾腾。在德国教官们的悉心指导下,半个月不到,一批批年轻的中国装甲兵们便做到如臂使指地操控坦克风驰电掣。训练场上热火朝天、地动山摇,坦克履带的轰鸣声伴随着装甲兵们的兴奋欢呼声直冲云霄。

除了驾驶坦克和操纵武器外,保养坦克和战地维修坦克也是学习课程重点。德国教官们刻意拆掉坦克的部分零件,然后再让学员们上去维修,一遍又一遍,直到浑身油污的学员们对坦克构造的熟悉程度了如指掌。训练中,有出色者甚至蒙着眼睛也能飞快地排除坦克故障。

“想当初,因为那该死的《凡尔赛条约》不允许我们德国研制生产坦克,因此我们德国的装甲兵们不得不用拖拉机和木板做的模型坦克进行训练,你们要比我们幸福多了!”汉斯经常这样大发感慨。

装甲部队目前是“一辆坦克供十组人进行训练”,因为装甲部队的坦克数量早晚会扩大十倍,所以用一辆坦克训练十个坦克车组。

蒋纬国在旁边看得兴致勃勃,汉斯脸色一变,他整个人怒气冲冲地走上前大发雷霆:“你们又来了!”他正在呵斥一群步兵,这群步兵在演习中跟随几辆坦克展开“联合进攻”,但是,步兵们看到坦克在前面一马当先,都纷纷地落在后面。“你们必须要跟上坦克!”汉斯激动得手舞足蹈,“你们是步兵,但不是普通步兵,你们是机械化步兵!你们必须跟坦克一起前进!”

一名步兵连长疑惑不已:“坦克在前面打头阵,我们跟在后面,难道不是这样?”

“当然不是!”汉斯双拳紧握,“坦克前进时,机械化步兵必须跟着一起前进,普通步兵跟在后面。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坦克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无坚不摧,它也很容易被摧毁,因此坦克在进攻过程中绝不能少了你们步兵的协同作战,这就是最基本的‘步坦协同’战术。”

“坦克浑身铜头铁臂的,还怕什么?”

“教官,啥是‘步坦协同’?”

汉斯挥舞着一根指挥棒,指点着身边的一辆坦克:“坦克虽然是用钢铁做的,但也不是所向无敌的。反坦克炮、掷弹筒、火箭筒、集束手榴弹、燃烧瓶、穿甲弹、破甲弹、反坦克地雷等武器以及正面击中坦克的大口径炮弹都能摧毁掉坦克。坦克的正面装甲较厚,但侧面、尾部、履带、底部都很脆弱,都是它的软肋,并且坦克非常不擅长打巷战。假如我们现在和日本军队在城市里交战,那么光靠坦克出击就是自寻死路。你们想一想,假如一辆坦克追击敌军而冲进了城市的街巷里,那么,敌军可以从两边楼房上的窗口、巷尾等地方对根本无法进行躲避的坦克展开进攻,那时候的坦克就只是一个挨打的靶子而已。而那个时候,就需要你们发挥步坦协同战术了。坦克用它的钢铁身躯为你们步兵提供掩护,而你们步兵则用手中的武器保护好坦克。当我们的坦克冲向敌军的火力点时,你们这些步兵必须跟随在坦克身边,用密集的火力消灭掉从各个方向冲过来试图摧毁我们坦克的敌军,从而确保我们坦克安全地继续推进,这就是步兵和坦克的协同战术,简称步坦协同。”

步兵们都听得恍然大悟。

蒋纬国很欣慰,因为这确实是中国装甲部队的一大弊端。历史上的抗战时期,国军拥有一些德式坦克,性能远超过日军的日式坦克,但那些德式坦克却没有发挥出真正作用,因为国军不会正确使用坦克,坦克冲在前面,步兵落在后面老远,步兵们以为坦克是无坚不摧的,等着坦克单枪匹马地摧毁掉日军火力点,然后自己再冲上去消灭残敌,实际上这样做就导致国军坦克成了日军的围攻对象,最终白白损失掉。坦克在进攻时,机械化步兵必须紧随左右,互相配合,互相协同,坦克保护步兵,步兵也保护坦克。

“建镐…”在一个没人处,竺培风和姚金河拉住蒋纬国,两人穿着配二等兵军衔的军装,都已经是蒋纬国的营部警卫排的新兵。

“怎么了?”蒋纬国看两人神秘兮兮的,“有事?”

竺培风笑了笑,然后低声道:“我们从苏州来南京前,四小姐托我们问你,你什么时候去接她?她


状态提示:第069节 日常 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