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625节 大风起兮 8

德日中是联盟国的三大核心国,在对美开战这个重大战略问题上,德日两国都意愿强烈,因为德美、德日的利益冲突确实都已经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至于中国,其实是三大国里“最没有跟美国开战的需求性和必然性的”。德国想对美开战,因为美国公然地援助英国,导致德国“打败英国、独霸欧洲”的战略目标迟迟无法实现(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并没有进攻北美洲、占领美国本土的计划),让德国高层忍无可忍;日本想对美开战,因为美国一方面全力加强美军在菲律宾的武装力量,使得菲律宾群岛成为卡在“日本本土和日本南方新领土”之间的一个巨大威胁,一方面又与澳大利亚政府、新西兰政府缔结军事同盟条约(澳新两国原本都是英国的附属国,美国与澳新两国缔结军事同盟,无疑会让这两国逐渐地脱离英国控制、成为美国的仆从国,无疑,美国此举是在损害英国的利益,但美英之间已经达成了协议,英国“把澳新让给美国”从而换来美国的输血援助),导致日本想要实现吞并大洋洲、获得澳洲大陆的战略计划完全与美国产生正面冲突,另外,英属印度似乎也在谋求得到美国庇护,进一步地让日本高层认为“帝国对美国已经忍无可忍”。从政治心理上进行解释的话,德日知道美国不好打,德日希望美国“老老实实地在北美大陆上称王称霸,不要干涉德日在欧洲、非洲、亚洲、澳洲的扩张,双方井水不犯河水”,但美国主动出手,德日也只有与之开战了。

中国实际上与美国没有正面的、过于尖锐的利益冲突,联盟国在西方抗美,中国在德国后面充当第二梯队,联盟国在东方抗美,中国在日本后面充当第二梯队,都不是“抗美主角”,说到底,联盟国即便打败了美国,中国也得不到太大利益,所以,中国在对美开战上存在着很大的回旋余地,中美矛盾远不如德美、日美矛盾,真有矛盾,也完全在可以通过谈判进行解决的范畴内。中国之所以对美开战,实际上是基于“借美灭日”“借刀杀人”的战略企图。对美开战,德日中三国在时间上的轻重缓急程度也是大不相同的:

德国是“完全等不了的”,因为美国此时此刻、每天每夜都在源源不断地援助着英国;

日本是“可以缓一缓的”,但时间继续拖下去,日美之间的战略优势会越来越倒向美国,使得日本高层相信“与其以后再开战,不如现在就动手”“与其被动等打,不如先下手为强”;

中国是“基本毫无压力”,希望日美开战,至于时间,无所谓。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跟美国开战,中国的目标并不是打败美国,而是打败日本。

蒋纬国当年跟希特勒缔结“中日联盟”关系时多次严正声明“中国不会招惹美国,希望德国也不要招惹美国”,对此,希特勒还是深以为然的,这也是希特勒此时一直容忍美国“赤裸裸打他脸”的主要原因,不过,世界大局已经发生新的变化了。日本眼下主动“招惹美国”,共有两大原因,一是日本高层认为日美只有战争这条路可走了,二是德中的“怂恿”,虽然德中“怂恿”日本招惹美国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德国是打算跟美国开战,需要日本协助作战,中国是自己没打算跟美国开战,同时推动日本走上引火烧身、自掘坟墓的死路,但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日本“没有辜负德国和中国的期望”,正式启动了日美战争(联盟国对美战争)。

东亚时间1942年3月15日傍晚时,前往美国夏威夷以“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并且占领夏威夷”为作战目标的日中两国海军联合舰队正式从日本北方四岛的单冠港起航。这个时间其实是日军第1、第2特混舰队以及中国海军第2舰队的出发时间,因为日军先遣舰队已经先行一步,并且该舰队内的十多艘潜艇更是提前半个月就出发了。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总旗舰、日本海军第1特混舰队旗舰大和号航空母舰的会议室内,小泽治三郎、南云忠一、山口多闻、三川军一、徐祖善、黄文田等双方高级将领聚集在一起,进行对作战大纲的最后确认:

第一任务为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至于是否摧毁珍珠港,视情况而定;如果为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而需要摧毁珍珠港,将其摧毁之,如果无需摧毁珍珠港即可实现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的目标,将其保全之,以便于此后将该港留于日中舰队自身使用;

第二任务为登陆夏威夷八岛,占领和控制之;若该任务与第一任务发生冲突,或者客观原因导致两项任务只能完成一项,以第一任务为最优先,即若为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而必须放弃登陆作战和占领、控制夏威夷八岛的任务,可放弃之;

第三,若舰队中途暴露,导致舰队丧失突袭美军之先机,是否从突袭改为强攻,由舰队三位主官共同决定,即小泽治三郎、南云忠一、徐祖善。三位主官若都决定或其中二人决定从突袭改为强攻,舰队即展开强攻,与美军太平洋舰队进行堂堂正正的舰队决战;三位主官若都反对或其中二人反对,舰队即放弃强攻,亦放弃突袭,以保全舰队无损为目的而撤退之;

第四,突袭或强攻展开后,第一目标是美军航空母舰和美军在瓦胡岛上的所有陆基机场,从而完全获得战事制空权,当制空权得手后,完全获得制海权和战事胜算也是水到渠成的了;在摧毁美军航空


状态提示:第625节 大风起兮 8--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