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战斗力来源之一就是强大的后勤,就是军工业,军工业的重要性自是无需多言的。远东战争前,经过蒋纬国的呕心沥血、苦心经营以及德国方面的援助和支持,中国共有六大军工基地,分别位于重庆、武汉、福州、青岛、太原、济南,眼下又增加了第七大军工基地,即被蒋纬国收复的沈阳兵工厂(沈阳军工基地)。沈阳兵工厂的底子本来就是中国第一雄厚、亚洲第一雄厚,九一八事变时,连日本国内都没有沈阳兵工厂这么大的综合性兵工厂,八年下来,因为日本人的“帮忙建设”,沈阳兵工厂在规模、生产力、现代化、系统化等方面上都是更上一层楼,比原先蒋纬国手里最大的重庆军工基地还要更胜一筹。得到了沈阳兵工厂,中国军工业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生产力堪称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飞机方面,此时中国已经达到月产150架的水平(预计下半年时可以达到月产250架的水平,自产飞机大部分是木头飞机);坦克方面,此时已达到月产60辆的水平(预计下半年时可以达到月产90辆的水平);汽车此时也已达到月产超过500辆的水平(预计下半年时可以达到月产超过800辆的水平,这个数字包括那些形形色色的木炭车、桐油车、酒精车、瓦斯车等);至于常规的武器弹药,产量也是非常大的,其中光是子弹就可以年产8亿发以上,手榴弹可以年产2000万颗以上。纵向对比的话,这些数据是原先历史上中国抗战期间军工业产量的5倍以上,横向对比的话,比日本陆军此时军工业产量还要大,高出75至100(中日陆军军工业的规模和产量其实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国军工业得到德国大力援助,本土也竭力发展,日本现在主要集中资金资源发展海军,陆军已经被削弱了很多,沈阳兵工厂又被蒋纬国抢走了,导致日本陆军的军工规模和产量进一步地降低,中国陆军的军工规模和产量则进一步地增高。比陆军,中国已经超越日本了,但比海军的话,中国仍然被日本甩开十条街),跟德国陆军对比的话,中国陆军在轻武器上的军工业规模和产量是前者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德军一年可以生产子弹40多亿发;至于生产力最强大的美国,在二战期间巅峰一年生产子弹差不多200亿发。)。
“时间太紧了啊!”蒋纬国感慨不已,“要是再多给我五年...哪怕三年时间,情况就会更好了!可惜啊...希望能一举打垮苏联,然后抢夺苏联的工业机器,这也是发展中国工业和军工业的必经之路。”
最重要的军队、军事、军工业后,蒋纬国翻看着经济、工业、民生等数据,农业方面无需操心,中国地大人多,没有自然灾害,没有战争破坏,数以亿计的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粮食完全实现自给自足并且还有很大剩余,最关键的还是工业。中日是在1938年秋第一次议和停战的,从那时候开始,原本曲折发展着的中国本土工业才真正地得到了全面性的建设,虽然后面爆发了冬季反攻、远东战争等战事,但战斗都发生在外部,没有影响到国内的发展。经过一年多苦心经营和艰苦奋斗,工业上的建设成果自然是非常可喜的。中国此时的轻工业可以说是全国遍布,七七事变前,中国的轻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上海是核心,在中日战争前,蒋纬国主持了“东部工商业大西迁”,使得轻工业在由东向西的这一路上全国遍地开花,虽然战争结束后可以再重新迁回东部,但已经在中部、西部开拓出广大新市场的那些企业家们肯定不会“娶了媳妇忘了娘”,一方面东迁,一方面也继续经营着中部、西部市场,这场中日战争倒反而促使了中国工商业的“全面普及和全面发展”;至于中国此时的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一是华北(山西、山东、河北),二是西南(川滇边界、川黔边界等),三是东北(辽南、黑西),除此之外,蒋纬国也在华东、华中、华南等地进行了一些针对性、集中性的开发(比如赣南的钨矿、皖东南的铁矿等)。工业方面的成果仍然以数字最为醒目,在1939年这一年,全中国的钢铁产量是200多万吨,这个数字是原先历史上的40倍,作为对比,同年(1939年)日本钢铁产量是670万吨,德国是2200多万吨,苏联是1900万吨,美国是4800万吨,中国虽然还大不如日本,远不如德国和苏联,跟美国相比更是望尘莫及,但进步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并且预计在1940年能翻一倍,达到整整400万吨以上,一方面是中国自身的钢铁工业在不断扩建,一方面是蒋纬国收回了辽南的鞍山、本溪等大型铁矿(此举也导致日本的钢铁产量受到很大打击);
煤炭方面,中国倒不是特别“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