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451节 厉兵秣马 1

青岛,寒风料峭、细雪纷飞,全城张灯结彩,准备喜迎春节。

十多艘飘扬着铁十字国旗的德国大型远洋货轮缓缓地开进青岛港,每艘船都吃水很深,显然船上装满了沉重的物资。一小群南京军高级军官已经在码头边等待着,为首者是蒋纬国,他笑容满面地看着正在靠岸的德国船队,继而喜上眉梢地看着船上满载的德国武器。用德国武器武装南京军十个师、三十多万中国军人,这是中德合作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十多万全副德械武装的中国军人,完全就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德军”,在不久后爆发的苏联战争期间成为德国军队打败苏联的重要助力。这是一记妙棋,也是中德互利双赢的高招。

码得整整齐齐的-34通用机枪、迫击炮、八八高射炮、战防炮、反坦克炮、榴弹炮、四号五号坦克...看得蒋纬国合不拢嘴,除武器装备,还有大批机器设备,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军队老是跟德国伸手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德国还运来很多军工生产线,让中国军队能够自造德械武器,大炮坦克等重武器缓一缓,最起码的,枪械、子弹、手榴弹等“小玩意儿”是可以迅速实现德式武器中国本土自产化的。

几名德军高级军官从船上走下来,为首者是一名中将,他笑容可掬地走向蒋纬国:“蒋将军,你好,我是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负责此次我方支援贵方的军械机械的押运转交工作。”

“哦?”蒋纬国吃了一惊,他惊喜且怀着敬慕心情地跟曼施坦因互相敬礼并仅仅握手,因为他知道,这个曼施坦因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是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在原先历史上与古德里安、隆美尔并称“二战德国三大名将”。“曼施坦因将军,久仰大名,今日一见,三生有幸。”蒋纬国笑容满面地跟曼施坦因打招呼。

曼施坦因肯定不太听得懂蒋纬国的话,毕竟他还没有真正地在世界大战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所以他把蒋纬国的真心话听成了客气话。“蒋将军,我此次前来还作为希特勒元首和德国军方的专使代表,我们借一步说话。”曼施坦因神色认真而严肃。

蒋纬国心领神会。

在码头边一栋洋房的会客室内,蒋纬国和曼施坦因进行单独会谈,刘峰岭担任翻译。

“此次的远东战争,希特勒元首和我们都深感满意。”曼施坦因直奔主题,“一方面,此战证明了中国还有日本的对苏强硬态度,毋庸置疑,事实证明了,中日都是坚定地对苏联持以战争态度的,是德国在接下来对苏战争的坚定盟友,对于这一点,我们已经毫无怀疑了;另一方面,此战证明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是非常强劲的,虽然中国国力还很疲弱,中国军队在二三年前还是一支比较原始的军队,但中国军队的进步是具有强大的加速度的,我们现在非常看好中国军队并对之充满信心,综合而言,中国军队已经是一支列强大国的强大军队了,完全能承担起配合德国军队一起对苏联开战的战争使命。退一万步说,苏联吃了你们的大亏,德苏开战后,即便你们不参战,苏联起码也要调动一百万以上的军队在远东防备你们,光是这一点,就对德国军队大有辅助作用了。”

蒋纬国心头猛然一动,他点起一根香烟,目光紧紧地看着曼施坦因:“曼施坦因将军,希特勒元首...准备对苏联开战了?”

曼施坦因轻轻地点点头:“以前,因为苏联特殊的政治制度和封锁手段,我们对苏联不是太清楚,对苏联的国力、军力都一知半解,因为搞到详细情报确实不容易,但经过这场远东战争,苏联、苏联军队的外强中干已经暴露无遗,这应该是那场大清洗运动的直接恶果,这场远东战争也让苏联的国力和苏联军队的军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和苏联军队肯定会慢慢地恢复元气,另外,通过这场远东战争,苏联统帅高层也会发现自己的各种不足、缺陷、弊端,继而进行改善、纠正、弥补。因此,眼下的苏联正处于最为虚弱的状态,正是我们对其展开雷霆一击的最佳时期!如果继续拖下去,战争就不太好打了。我们要做好对苏联的持久战的准备,但也不能拖拖拉拉、迟迟不解决,我们要打一场‘速战速决的持久战’。”

蒋纬国点头,“速战速决的持久战”,这句话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是很高明的先见。苏联,因为太庞大了,注定不可能一下子打败,但要趁其最虚弱的时候一下子给予其致命性重创,然后再慢慢地彻底地吃掉它。杀死一只老鼠,一脚就能踩死它,但杀死一头熊,肯定不能一脚就能踩死它,但要在最初的第一波打击中就要打断它的脊梁骨,让它陷入全身瘫痪,让它接下来只能垂死挣扎而不能东山再起,继而再一刀一刀地宰割直至彻底杀死它。

“什么时候?”蒋纬国喷出一口烟,低声问道。

曼施坦因顿了顿,低声道:“应该是今年(1940年)春夏时期。我们会争取在俄罗斯寒冬到来前消灭苏联或给予其致命性打击。从春夏时期到冬天,我们有半年多时间做这件事,应该是比较充足的。实不相瞒,我已经是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

“哦?南方集团军群?”蒋纬国看着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点点头:“还有一个‘北方集团军群’。战争


状态提示:第451节 厉兵秣马 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