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略>第504章 新上任 上

国不可一日无君、军中不可一日无帅,若那个山寨缺了寨主,其他人也会说‘山寨不可一日无主’,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wδ..

戎一昶死于乱箭之下,副将林宗武、监军仲逸、锦衣卫百户南栖原已分别向朝廷上奏,禀明当晚发生的事儿,也对戎一昶之死做了各自的推断。

其他将领,千户以上的武职,也联名上折,详细说出各自在当晚都在干什么,并对戎一昶之死做了推测。

同时,众人也会尽量撇清与这位短命主将的关系,就怕牵扯到自身。

戎一昶涉嫌两宗罪:私通敌军将领、变相谈交易;染指兵器军备造假,且为主使,在此案中起关键作用。

有了这两宗罪,无论戎一昶之前是何职务,无论他动过多少心思,结果都是死路一条,而且永不得翻身。

一个自己贸然去东北方向的胡杨林,要么是与阿帖木儿谈什么新的交易,要么是被敌军当做伏兵而误杀。

这,将是戎一昶死法的最好解释。

好好的,身为一个主将,半夜到胡杨林做什么?而且仅仅带了自己的几名心腹,不是心中有鬼,又是什么?

或许,待戎一昶与阿帖木儿来往书信核实,以及他昔日的属下供出关于兵器军备造假、以此来敛财的罪证后,戎一昶真正的死因,已经不怎么重要了。

在皇帝朱载垕看来:即便戎一昶如今能活过来,那也应该再将他千刀万剐、死一百次不足惜。

罪该万死之人已离去,然而北方的战事却远未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在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对朝廷派往北方作战的将士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为他们另觅一名主将。

这事儿,可不能再马虎了。

或者说,从现在看来,皇帝对之前戎一昶的任免,压根就没有指望他能打胜仗,将此人架在火炉之上烤,才是真的。

只是没有想到,戎一昶这么不经烤,还未真正决战,就原形毕露、不打自招了。

……

京城、朝堂。

皇帝朱载垕召集众臣,商讨的正是关于北征之事。

在此之前,朱载垕已派出锦衣卫从都督府、兵部、户部带走不少朝廷命官,有正二品的都督佥事、三品的侍郎、五品的郎中,还有六品的主事……

被抓之人所涉罪名,无一例外:皆是因对军中兵器、战甲、战马动过心思之人,或从中牟利、或提供便利、或官商互通等等……

北镇抚司有自己的诏狱,不同与刑部,办事效率快很多,也果断许多:一声令下,又是多少人头落地?

至此,原兵部郎中严磬在东南沿海被倭贼砍死之时,身上留下的那份罪状中牵扯的朝廷命官,的,还是外任的,终于一一落实了。

说到北征的主将人选,朱载垕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相信这也是朝中大多说人同样想到的。

后来经过一番权衡,决定还是先不派他前往。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取决与两个方面考虑:此次与鞑靼决战,并未真正要拼光家底、你死我活,而是为下一步的和谈赚取筹码,赢得主动权而已。

此外,一旦双方陷入僵局,或战事蔓延,双方不得不各自增兵助战时,那个时候再派戚继光挂帅,也不失为一步更为稳妥的部署。

像俞大猷、戚继光这样的良将,永远要‘好钢用在刀刃上’。

况且戚继光如今奉朝廷之命,正在蓟州一带训练士兵,不宜轻易走开,这些兵卒,日后定能派上大用场,而一切还是要从训练开始。

众人议论许久,觉得还是从现任武职中挑选一人为帅,主持此次北征战事最为合适。

按理说,临时出战指挥的最高武职,一般情况下,朝廷会临时委派总兵官一职,作为协调指挥各路人马的将军,战事结束后,再回到原职,并交回印信。

此举有不少先例,如之前被仲逸查处最后忧惧而死的大同总兵仇鸾,还有去年在东南沿海抗倭时,负责福建军务的福州总兵官俞大猷等。

然而总兵官这种级别的人,往往要德高望重,尤其是要看一定的资历,且统兵的数量起码也要数万,甚至更多。

若从这个角度来说,朝廷派往北漠的区区两万兵力,似乎没有必要派这样一个总兵官前去:这支兵马,真正意义上说,实际就是北征的先遣军。

既是先遣军,无须派一个像戚继光这样的将军,一般资历就可以,但不能忽视军功。

当然,作为主将,务必要忠勇、善谋,像戎一昶那样的废物,是绝不会再有了。

大致如此,经过一番商议,关于北征将军一事,朝廷的旨意渐渐也就明确了。

……

数日后,北漠,朝廷来了旨意,众将领前来接旨。

结果正如大家所料:北征军由副将林宗武节制,监军仲逸、随军南栖原,其他将领等,各司其职,继续与鞑靼的战事。

当然,除监军与锦衣卫百户外,其他职务,林宗武是有权任免、调整的,这是权宜之计。

林宗武掌管大局,这并不意外:他本人已与鞑靼交战数次,连同东南倭贼,每次皆有战果,在这些人当中他的军功最大,无人不服。

当然,唯一有些非议的,恐怕就是他的年纪与资历,但军中不同于朝中,想当年霍去病才十几岁的年纪便统兵御敌,二十出头便做到了大司马、何其威风?

有的时候,拳头就是真理、刀枪就是道理,不服就打,胜败定论,不服


状态提示:第504章 新上任 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