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混血八旗>第四百零三章 阿思本舰队
借助舰队驶至汉口,对奕欣和洋人来一个既成事实,把舰队的控制权纳为己有。后两点中,也有含糊其词、欺上瞒下的意思。总之就是准备把该舰队收归己有,“称霸”一方。

有果兴阿这个前车之鉴在,奕欣和肃顺天天都在防备着地方实力派尾大不掉,自然反对舰队上驶至安庆。他们准备要求该舰队驻守在上海,用于袭击南京之用。而曾国藩硬说“用之于江面”,“所部兵丁并非生长海上,势不能于重洋用武,不敢不据陈奏。”当然一代大儒曾国藩打了自己的脸,他可是从同治元年起就强调“皖、吴官军之单薄,在陆而不在水,金陵发逆之横行,亦在陆而不在水”,以后又不断重复此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曾国藩为了能够得到该舰队已不乏掩耳盗铃之拙。但是已经开始准备削弱湘军的一亲一贵,对此事可不会再松口,湘军已经太强了,再有了这样的舰队,只怕比果兴阿还麻烦。

另外一股势力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军一方,李鸿章率淮军抵沪后,与上海的买办官绅结合,羽翼渐丰,上海相对优势的条件让他颇为踌躇。从筹购该舰队起,上海就处于近水楼台的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李鸿章掌握了上海这个财赋重镇,并同曾国藩联系密切,结成“湘淮一家”式的联盟,上海当时号称“月收百万”,仅海关税收就占全国海关税收的一半以上。富家翁李鸿章,没敢明着要,但心里也有一副小算盘。

奕欣和肃顺也很想把这支舰队控制在朝廷的手里,朝廷买舰队的核心目的是制衡果兴阿,如果把舰队放在遥远的江南,实在不符合朝廷的利益诉求。然而“周室式微,诸侯称霸”,朝廷需要借曾国藩的势,用李鸿章的钱,不能和他俩闹僵了。所以朝廷选出来的舰队指挥官崇厚,连个发言的机会都没有。不过朝廷也有朝廷的优势,毕竟大义名分在手,而且朝廷还可以挑动李鸿章和曾国藩内耗。不过奕欣、肃顺、曾国藩、李鸿章都没有想到,争夺舰队控制权的,不止有他们三股势力,还有一股更大的英国人。

阿思本舰队本来应该驻泊的地方应该是上海,但是因为阿思本和博敦怄气,居然一口气给开到了大沽口来。博敦的买赠舰队有七千吨级的战列舰两艘,四千吨左右的巡洋舰六艘,两千吨级的驱逐舰八艘,补给舰四艘。靠着博敦一共才四百来人的留学团队肯定是弄不回来,而且他这四百人里三分之二都是纯科学类留学生,根本就不会开船。两支舰队一起返航,就是因为英国佬为了节省成本而有意为之,因为由阿思本把博敦带回来,他们可以省得再雇人送他们回去。到新加坡的时候,边昌狄就带着第一快速反应舰队,运了大批的水兵过来接舰了。北满州海军“留洋派”和“内河派”的第一次见面,相当的和谐,完全没有日后仇人一样的愤恨。中国人接手了军舰之后,阿思本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因为博敦道谢之后,便指挥舰队高速离开,远远的把阿思本舰队甩在了身后。出于某些荣誉的问题,双方开始了竞速赛,这一发力就跑过了,驻泊地一下子变成了毫无准备的大沽口。

博敦带着自己的买赠舰队去了大连,没有武器的买赠舰队需要加装北满州的先进火炮,同时升级锅炉和防护铁甲,并且让水兵们进一步熟悉英式军舰。而阿思本和李泰国则去了北京,向奕欣和肃顺递交了他们的梦幻条约,一下子把奕欣从美梦里给摇醒了。

,李泰国自封“中国政府全权代表”的破事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私自与阿思本签订合同可以原谅,但这合同的内容也太劲爆了吧!一、中国建立外海水师,阿思本允做总统四年。除阿思本外,中国不得另延外国人做总统。中国所有外国样式船只,或内地雇外国人管理者,或中国调用官民所置各轮船,议定嗣后均归阿思本一律管辖调度。二、阿思本只执行李泰国转交的中国皇帝命令。若由别人转谕,则未能遵行。如有阿思本不便照办之事,则李泰国未便转谕。三、所有此项水师各船员弁、兵丁、水手均由阿思本选用,仍须李泰国应允,方可准行。四、此项水师,俱是外国水师,应挂外国样式旗号……

奕欣、肃顺、文祥、杜翰等人在总理衙门,看到李泰国合同的时候,全都傻了,完全不能理解李泰国这是什么意思。几乎每条都是剥夺朝廷的权利,然后再把权利赋予李泰国自己。奕欣等人看着满怀殷切的李泰国,都在纳闷,他为什么不干脆在合同里规定自己是中国的太上皇呢!按照这个合同,大清帝国花了几百万两银子买来的舰队,完全成了挂外国旗,听命于外国人外国舰队。而且卖回来的这个阿思本,不仅是这支舰队的司令,还成了中国海军的总司令。卖了几艘船自己说了不算,还得把家底都赔给卖船的,这是什么道理。

“贵国予以此购舰之事,一举尽取我大清兵权、利权吗?战火便无可避免了吗?”奕欣没有答复李泰国,拿着合同就去找赫德算账了。而且奕欣等人都不觉得是李泰国太梦幻,而是认为这是英国的阴谋,后面必然有英国的武力威胁。但就是迁都抗战,也绝对没办法接受这样的条件,只能准备和英国人拼了。

“上帝啊!这绝不是我国政府的意思,这是李泰国的私人行为!”赫德看着这份奇怪的合同,也是凌乱了。

消息传出来之后,朝野一片哗然,不久前还去大沽口看


状态提示:第四百零三章 阿思本舰队--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