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明末汉之魂>第一百八十八章:炼钢

永平府地界矿产资源丰富,不仅仅拥有大量优质煤矿,还有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耐火粘土、石墨等等非金属矿也可圈可点。

黄汉知道早期水泥的发展,明白生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烧制成的水泥性能最好,这些资源在地方上都很容易找到。

他安排人用大明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烧制水泥,程序不复杂,把石灰石和粘土混合物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就得到了水泥。

虽然质量不能跟后世的水泥媲美但是也能够满足徐光启修建水库、沟渠的需要。

烧制水泥要把石灰石砸碎还得研磨成粉末状,这第一道工序就需要大量壮劳力,还得需要人挖粘土来搅拌混合,最后出炉的块状熟料还得再次砸碎研磨后才能够得到水泥。

如此繁重的重体力劳动需要的劳动力何其大也?两万多流民很快就得到了作坊式水泥厂的工作。

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其实是最可爱的人,基本上没有懒汉,只要能够吃饱肚子拿到工钱,几乎人人都挥汗如雨努力干活,他们都在争取多得有效工时能够多拿几文钱一天。

这就是汉民族,任劳任怨的汉民族,勤劳智慧的汉民族,逆来顺受的汉民族。

现如今,第一批水泥已经投入使用,水泥的使用方法泥水匠掌握起来根本没有难度,在修建的沟渠和在抚宁码头修建的筒式粮仓,泥水匠都以经用水泥取代了石灰。

在建的从底端出粮食的筒式粮仓好处太多,会减少粮食霉变的风险还能够减少鼠害。

后世的筒式粮仓动辄储存粮食万吨,目前黄汉没有那个气魄也没有那样的技术,他安排建造的筒仓至多存储粮食三千余石,大概是后世二百吨的库容。

以后黄汉会不遗余力屯粮,粮食的存储乃是重中之重,有了相对先进的筒式粮仓,会大大减少粮食存储产生的损耗。

由于没有输送带,粮食入库只能是壮劳力肩挑背扛沿着环绕筒式粮仓的楼梯倒入仓内,出库就容易多了,打开下端的出粮口,黄橙橙的麦子、稻子就会流下来。

入库慢出库快其实很科学,因为有粮食需要储存说明暂时应该没有饥饿,花时间肩挑背扛完全不用着急。

需要紧急调粮出库,说不定就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面临饿死,此时抢一天出库时间都能够活不少汉民。

有两千壮劳力和健妇在专业泥水匠指导下修建粮仓,他们都会得到三餐,一天得到二十文至四十文报酬不等,工作积极性毋庸置疑。

又由于夏天的施工进度很快,预计在江南的冬小麦送达抚宁码头之时,十个以上的筒仓可以投入存储不成问题。

忙完了补种农作物,开平附近的农民会相对清闲一段时间,黄汉会开出一天给十文钱以上,并且定量管三餐的优厚条件发动老百姓出劳役。

这些人会参与修建水库、筒式粮仓、厂房、道路,黄汉目前手里有银子,把这些资金用来加大基础建设投资不但给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还会体现出效益,虽然得不到暴利,但是可以持续发展能够得到双赢。

介于这个时代炼铁都是采取大风箱鼓自然风,炼铁工匠不知道把空气加热使得炉温大大提高。

黄汉开了金手指设计出了并不复杂的管式热风炉,使得给炼钢炉送风的风温达到了四百度左右。

这一创新性的技术革命直接导致明朝土高炉的温度提升了三百度左右,炼铁工匠从而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液态钢水。

明朝人是世界上率先使用焦炭炼铁的存在,发展到了明末焦炭的质量已经趋于稳定,开平有优质煤炭,焦炭的质量当然更加好。

黄汉在开平这个得天独厚的地方投资小高炉炼钢,由于有了比较低端的风温技术,不仅仅使得钢铁的质量能够强于大明口碑最好的苏钢、闽铁,成本还降低了一大半。

有了质量上乘的钢铁,杨老实干劲十足,他现在已经不亲自挥锤打制铠甲和鸟铳,而是以相当于质量总监的角色每天都在指导几百铁匠师傅带着学徒干活儿。

黄汉在百忙之中抽空用了三个上午的时间制定了鸟铳质量标准,并且统一了零部件的验收规范。

杨老实的成品库里就有标注了重量、尺寸标注精确到了微米的鸟铳、抬枪零部件示意图,并且有一支整铳,两支分解成零部件的鸟铳作为样品和验收参照物。

徐光启还是个数学家,他不仅仅为铁匠们修订了度量衡标准,还很热心地为工匠们提供了兵部器械局比较先进的量具,类似于游标卡尺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居然早就有了。

因此以后黄氏出品的鸟铳、抬枪等等定型产品的零部件都能够通用,这样会大大提高维修速度。

工种细分是提高成品率减少工时的现代管理模式,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培训工人相对容易许多,工匠成天上手打制研磨几个熟悉的零部件,熟能生巧那是必然。

在整个打制鸟铳和抬枪的过程中黄汉都强忍着没有再次开金手指,因此黄氏出品的鸟铳还是一支火绳枪而已。

黄汉明明知道发展燧发枪和燧发线膛枪,使用米尼弹才是前装黑火药火枪的终极产品,但是他不着急准备循序渐进。

因为现在“红旗军”的力量还很薄弱,开平这个地方比较靠近京师搞出太大动静太容易被猜忌。

再则开平镇乃是朝廷的,在这里有来往不断的朝廷官员和吏员,谁能保


状态提示:第一百八十八章:炼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