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老会产生之后,在各地迅速发展,南方所有省份和北方部分省份都有它的组织,以四川数量最多,力量最大,不仅有无业游民、贫苦大众,还有各地的地方势力、军营官兵也纷纷参加袍哥,主持码头。无钱无势者当袍哥是为了求得结援互助,有钱有势者当袍哥是为了控制地方,培植羽翼。在这种风潮之下,“袍哥能结万人缘”,“上齐乌纱帽,下齐讨口子(四川方言,即乞丐)”等民谚,说明袍哥的影响真有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作为一种帮会组织,袍哥提倡侠义与互助共济,重视宗法观念,以“桃园聚义”、“瓦岗威风”、“梁山根本”为榜样,相互间均称兄弟,甚至有“有饭大家同吃,有难大家同当”的口号。在某些地方,也的确能做到相互帮助,凡是袍哥,到了别的码头,只要拜了码头(拜码头有一定的规矩与隐语),也会吃住不愁,故而有“千里不要柴和米,万里不要点灯油”之谚。
袍哥会在民间的势力如此强大,丁直璜为了一桩已经有了“天谴”定论的案子,竟然胡乱牵扯到袍哥会身上(丁直璜本人可并不这么认为),这样的糊涂作法,很容易激起民变。
四川的社会状况本来就不算稳定,丁直璜这样的乱来,一旦引发民变,全川势必陷入动荡之中,由此所带来的灾祸,可就没法估量了。
想到这里,刘光第禁不住对川中的时局更加的忧虑。
“今日闲来无事,且天色极好,不如我们大家一起去杜少陵草堂游玩一番如何?”学子们当中有人建议道。
“也是,天气炎热,杜少陵草堂一带风景怡人,我等正可前往乘凉,偷得浮生半日闲。”有人立刻应道。
当下学子们纷纷表示赞同,刘光第和杨锐这两天一直感到有些气闷,想出去走走,听了这个建议也欣然同意,于是学子们收拾收拾之后,便纷纷结伴而行,或乘车轿,或骑骡马,前往杜甫草堂。
刘光第和杨锐到了杜甫草堂,此时游人已然不少,多为尊经书院的学子,原来天气炎热,他们也不约而同的来此游玩,当下诸学子相见,自是热闹。
杜甫草堂乃昔日瑭杜甫在成都躲避安史之乱时所修建的临时栖身之所,后杜甫离蜀,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下来。杜甫草堂经梥、邧、眀、乾历朝多次重修,奠定了现今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使其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
今日的杜甫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约300多亩。其中有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使人流连忘返。
刘光第和杨锐正游玩间,耳边突然听到一声炸雷般的巨响,二人吓了一跳,转头望去,赫然看到腾空而起的巨大蘑菇状黑色烟团。
“怎么回事……”刘光第话音刚落,便看到前方的草堂建筑象被一只看不见的巨手给撕碎了一般,抛射过来。
巨大的气浪平推了过来,刘光第感觉自己好像是在一叶惊涛骇浪中的扁舟上一样,浑身被震得五脏六腑都快要吐出来。紧接着火球涌动,竹叶和断裂的竹子四处横飞,破裂的竹子好像钢刀一样,射穿了多名学子的身体。
刘光第的身子重重的摔落在了地上,他的头撞中了一棵树,登时晕了过去。
《点时斋画报》:火药厂奇灾:
“光旭七年十月初九日午时,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灰气涌起,屋宇动荡。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长三四里,周围五六里,尽为齑粉……火药局一带糜烂尤甚,僵尸层叠、秽气熏天,知是药库爆炸,酿成巨灾……”
《川报》:
“……震天动地如霹雳之声,黑气冲天,彼此不辨。先是河堰,及至古家坝,杜少陵草堂,倾颓房屋平地动摇有六七里,城楼、城墙上砖瓦如雨点飞下……会馆路口有蒙师开学,童子三十二人,一响之后,师徒俱无踪迹。……火药厂周遭民舍尽皆震坍,坏屋数百间,初十日,地中掘出二人,尚活。问之,云:‘如醉梦’。又掘出一老者,亦活。”
《川省邸报》:
“初九日午时,忽大震一声,烈踰急霆,将大树二十余株拔出土,又有坑深数丈,烟云直上,亦如灵芝,滚向东北。自火药局一带,皆霏落铁渣如麸如米者,移时方止。自古莲池街迤西、犀牛巷迤南,将近厂房屋猝然倾倒,土木在上而瓦在下,杀有姓名者千人,而阖户死及不知姓名者,又不知几千人也。凡坍平房屋,炉中之火皆灭。唯卖酒武大家两三间之木箔焚燃,其余则无焚毁。凡死者肢体多不全,不论男女尽皆倮体,未死者亦皆震褫其衣帽焉。”
《泰晤士报》:关于成都发生的灾难: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左右,成都的天空十分明亮,突然间,从古家坝方向传来一阵轰隆声,出现了一个特大的火球在空中滚动。天空中有丝状、潮状的五色乱云在四处横飞,有大而黑的蘑菇、灵芝状云柱直竖于城东北角,接着就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