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北明不南渡>第三百二十二章 王家彦的家务事

朱慈也只是试探性的将世祖起注交让王家彦看,来观察他的反应。

而王家彦的反应也正是朱慈所需要的反应,甚至于说,这种反应超过了朱慈的预期。

那种断然和决然的态度,无疑表现出了再得知真相后,王家彦对曲阜孔家的憎恶。

原本心平气和的王家彦,突然突然间暴怒,也足以见得真相对于孔家又何等的杀伤力。

“敢问圣上,此书何处所得,为何几百年来未曾有闻?”王家彦终究是平静了下来,刚才脱口而出的话,乃是被突兀的真相刺激到了。

现在也冷静了下来。

所谓的世祖起注,乃是前元宫廷的内史,也有些年头了,记录的是忽必烈的内传行为,等等。

外人哪怕是宰相都无权查看。

如果按照世祖起注上关于忽必烈和孔家的某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王家彦确信,不仅仅是他,天下的儒生都会联合起来将孔家生吞活剥了。

现在问题是,这本书是真是假?

这就需要一定的古物鉴别能力了。

而王家彦作为大官僚,和大多数官员一样,都有一定的古物鉴别的技能,哪怕是没有收藏古董的癖好,但在收藏成风了官场上,也会耳濡目染一些鉴别知识。

首先,纸张泛黄,肯定有年头了,做旧的话,纸张会不平,很容易出现瑕疵。

白麻纸是元时用纸的基本特征,大明立国至今,白锦纸是主要用纸,虽然大明也能造出来白麻纸,但在纹理上是无法达到元时的细腻程度,这是伪造不出的。

剩下的便是书籍的排版,文字用的蒙文,字侧旁的翻译汉文应当是后来加上的。

至于翻译有没有谬误,似乎没有必要怀疑,懂蒙文的人很多,若是在译文做手脚,显然会贻笑大方。

王家彦在仔细端详手中的书籍之后,并没有发现任何做假的迹象。

况且是圣上拿出来的东西,更加没有怀疑的理由。

只是王家彦疑惑的是,这元宫的内史到底哪来了,如果是当初大明驱逐前元后在北京缴获得到也能说的过去,但为何这么长时间,都没有拿出来,实锤孔家?

“太祖所留之物,一直封存于文渊阁之中,近日偶然所得罢了。”朱慈随意的答道。“二百多年了,或许这件事情,也只有历代的先祖才能知晓,而世人蒙蔽其中。”

朱慈起了身,从王家彦身边走过,书籍仍然留在王家彦手中。“先祖们或是出于仁慈,或是知而不言,一直没有将其公诸于世。”

“但现在,曲阜的孔家是该到头了。”

“你觉得呢?”

“微臣但凭圣上吩咐。”

“那好,待会当着所有儒生的面,将真相公布世人,你可愿意?”

朱慈背着手问道。

“家国之道,自在伦序,伦序不存,家国难安,微臣不才,若是为了江山社稷,不敢辞之。”

王家彦卑身道。

……

交代完之后,朱慈步出皇极殿,王家彦和其他侍从跟随。

将椅坐立于台前,朱慈坐于正中,而在面对着偌大的广场,已经有几个儒生被押了过来。

当然这只不过是开始而已。

当全国各地的大量儒生因为科举改制政策的推行,而汇聚于京城之后。

将他们集中到一起,在实锤孔家,才是最重要的一环。

京城之乱,实在不足挂齿,那些不过是战五渣的儒生。

一百皇卫营的将士,足以将其击溃,一千皇卫营的将士足以将其屠杀,不过朱慈的命令是俘虏为首,绞杀为辅。

皇卫营还是出动了上万人用以平定京中局面。

同时,还有一些胆子小的读书人,没参与暴乱,但王德化在得到指示后也将其陆陆续续的请到宫中,等候朱慈训话。

殿外,不仅仅是那些儒生,还有因为担心受害,而被护送至宫城内避难的王家彦的老婆和女儿。

在朱慈出来后,赶紧叩首呼万岁。

“这是,微臣内子王梅氏和小女。”王家彦在一旁介绍道。

圣上在乱局之中,能顾虑到他家,王家彦还是很感动的。

王家彦也是正二品大员,而他的家人,王梅氏母女两人,都穿着朴素,一如百姓,当然王家彦自己的官袍上也有一些补子。

朱慈看着一家人的行头,还是颇为心酸,当初老爹虽然没什么能力,但也是极为节俭。

那时候朱慈他自己的玄衣,都不知道修了多少次。

“听说令媛至今未曾许人?”

那些儒生还没聚集齐活,朱慈也随意的问起了王家彦的家事。

姑娘家,如果不考虑穿着很贫寒,小脸袋倒是很白皙,视线只是和朱慈一接触,就躲躲闪闪的低下头,极为害羞。

已经是二八年华,一般清白人家的女儿也早该出嫁,超过十五没嫁人,甚至还没订亲,就已经算剩女了,再过两年。“老女人”更难寻得人家。

王家彦听了朱慈的聊家常,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莫不是您老人家看上他闺女了。

那您可省省吧。

您看上谁都没问题,但看上大臣的女儿,那就是不行的,太祖可是定下的规矩,宫中的妃子必须从民间选择。

当朝大员的女儿,绝对是不允许入宫为妃的。

朱慈表示,祖制在他这里不好使,只要他想,他觉得应该,能找一万个理由破掉祖制。

不过王家彦还是误解了朱慈,虽然朱慈并没有效仿明孝宗的想法,但是对于后宫妃子的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二章 王家彦的家务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