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王思恩的供词,叛逃事件的前因后果,在沈云这里是再清楚不过了。 手握玉简,静坐了小半天,沈云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铺开纸张,伏案挥笔疾书起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王思恩姐弟俩,齐伯等人的事例里,不论是他,还是青木派都要好好反省,吸取教训。 比如说,青木派从开派之日起,就说按规章制度办事。可是,真的做到了吗? 从王思恩、齐伯等人的行事上,沈云觉得没有。 好吧,他自己也没有完全做到。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王思恩、齐伯等人其实潜意识里对弟子守则的敬畏,远远不如对他这个门主大人。换而言之,他们不认弟子守则等门派里的所有规章制度,只认他这个门主大人。 所以,当他们发现自己不被门主大人认可,或者说,从门主大人这里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之后,他们便生了背叛之心王思恩在口供里分析,认为齐伯没有真正生出背叛的心思。沈云是不赞成的。齐伯不过是比王思恩运气好一些,形势还没有让他真正走到那一步。这两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路人。两人都是那种胆大包天,自私自利,又蠢又自以为聪明的人。更准确的说,齐伯因为年长一些,阅历更丰富一些,所以,更擅长隐忍、掩藏、伪装。如果也给齐伯足够的时间,沈云相信,齐伯最后对青木派、对他的恨意只会比王思恩更深,背叛也会更彻底。 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呢? 沈云觉得,王思恩等人会走到末路,也可以归根于他们的本性问题。 修行至今,沈云阅人无数。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一样米,养百样人。 青木派要引导凡人修仙,以之为道,为立派之根本,那么,决定了青木派不能象传统的修真一样,在传法方面立出各种苛刻的选择。 所以,如果再碰到王思恩之类的凡人,青木派还是不能抛弃他们,还是要一样的传他们修行的功法,引导他们修行。 但是,必须规范、约束他们。 怎么规范,怎么约束?沈云从王思恩等人身上吸取的经验教训是,必须更加严格的强调弟子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的无上地位。在它们面前,青木派上下,人人平等,人人必须遵守。他这个门主首当其冲,必须以之为行为准则。 另一方面,沈云觉得,王思恩、齐伯等人都是相当之精明的。他们很会钻营。而青木派开派不久,弟子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都很不完善,也给了他们钻空子的大把机会。每每得手之后,王思恩之流的野心、私欲便等于被喂养大了一些。久而久之,路越走越偏。象王思恩在口供里便不止一次的提到,她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走到了这一步。很多时候,她都觉得自己变得很陌生,面目可憎。 也就是说,助长王思恩等人越长越歪的,其实,青木派不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是一个原因。 当然,人要钻营,削尖脑袋钻空子,那是没法拦得住的。但完善的规章制度,形成严谨的体系,至少能让这些人受阻、碰壁,受到教训,从而生出敬畏之心来,受到限制。 由以上两个方面,沈云再得出一个经验教训,即,门主大人的权限。 这个问题也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先前说过的,他沈云要带头遵守门派里的各项规章制度,二是,他的权限要削弱。 青木派是他一手创立起来的。是以,在很多方面,他的命令,往往比规章制度更有威信,更有约束力。 从他个人来说,威信大,好行事。但是,对于青木派来说,却是祸根子,无异饮鸩止渴。 王思恩、齐伯等人对青木派造成的伤害与损失,是这方面的明证,亦是惨痛的教训。 所以,为青木派长久计,也是为了自己的道,沈云认为自己要做到将门主的权利送进笼子里。 不然的话,他也没有把握,自己有一天,会不会步上王思恩、齐伯等人的后尘,自我膨胀,面目全非。 具体的要怎么做呢? 沈云首先想到的是提高长老会的权限和威信。 长老会不象门主一职。它最大的优势是,长老会由多人组成。这些人势均力敌,很难变成只有一个声音。所以,长老会整体走偏的机率,远远小于门主。 提到这个问题,他不得不承认,长老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闪光点和可取之处不少,但是和他这个门主一样,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 刷刷刷等放下笔来,沈云这才发现,屋子里的落桑珠不知道什么时候亮了起来。屋外夜色深沉,雾气朦胧。 竟然已经将近子夜。 “咕噜咕噜”,肠鸣如雷。 晚饭也顾不上去吃。这是饿了呢。 沈云摸了摸肚子,心道:如果齐伯还在 想到这里,他神色黯然,又是禁不住的叹气。 看着面前这迭厚厚的稿纸,沈云自言自语道:“不能再有更多的齐伯了。”从书案后面站起来,改变的决心更甚。 只是这些匆匆写成,还称不上是方案,只是他的一些感悟与反省。很多内容还要细化,要反复斟酌,修改。另外有很多地方,他其实还没考虑成熟。 如果魏清尘、道长他们在,那就好了。他可以拿出来,与他们商量,讨论,共同推敲 想到这里,沈云将稿纸先收进百宝囊里,揉了揉肚子,大步往外走去。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填饱肚子先! 厨房那边却他留了饭。见他过来,当值的管事连忙将饭菜从灶上端过来。 他们也是有心了。 吃过晚饭后,灶上按规定便撤了火。但
状态提示:第六八二章 反思--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