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北宋的无限旅程>第1075章 帝国的战争机械

眼看着西夏人使出了这种多兵种的强大搭配,庞万春放下望远镜,冷声对身边的将领说道:“西夏人确实有进步,不过现在也该让他们见识一下我们的新武器了,把那些大家伙放出去吧!”

当西夏的四个强大兵种协调作战之后,立刻给帝国第二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帝国士兵们不但要躲避从天而降的火箭,还要集中火力优先击杀那些自爆的剐兵,如此一来形势也就变得岌岌可危,而最可怕的是此时的风向。

帝国军用来对付铁鹞子重甲骑兵,火枪根本毫无效果,打不穿他们身上的盔甲,唯有大威力的火炮和的磷弹燃烧后出现的毒烟,才能给他们带来伤害。

今日的风不小,至少有sān_jí以上,这样一来先不说风吹的方向不利,而且毒烟根本就不可能停留在阵前,无法阻挡冲锋而来的铁鹞子。

帝国军团之中百分之八十都是步兵,而且因为火枪的大量普及和装备,军中的冷兵器已经渐渐消失无踪,士兵身上大多都只有一把刺刀。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真的被西夏的铁甲骑兵冲了进来,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就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从帝国第二军的后阵中出现了一堆有着奇怪形状的车。

这种钢铁车辆长有八九米,宽有四米左右,底下每面有五个轮子,顶上的烟囱里不断喷吐着浓浓的黑烟。

如果是来自后世之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种钢铁车辆其实就是陆战之王坦克,可在这个时代,这种战争机械还是首次登场。

坦克作为装甲部队的主战武器,在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坦克诞生至今,无数科研人员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其火力、防护与机动能力。

为了确保坦克拥有良好的机动性,各国的科学家曾将试着将汽油机、柴油机、燃气轮机等纷纷搬上坦克。而美国军方在冷战时,甚至将小型核反应堆作为动力,制造出核动力坦克。

当然现在就算帝国的科技远超其他国家,也不可能研制出汽油机和柴油机,更不可能有核反应堆,所以蒸汽机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很多人都不知道,蒸汽机也是可以应用到坦克上,而且这绝对不是科幻作品中的虚幻产品,而是实实在在的被制造出来,还被设计成履带式和轮式两种型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这种新兵器的出现,令诸多军事强国眼前一亮。它凭借坚甲利炮以及优秀的越障能力,对敌方防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美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对这种新生事物非常感兴趣。

除了从英国引进坦克外,自己也开始设计制造本国坦克。在众多新坦克的设计理念与方案中,两款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坦克设计方案较为独特,引起了美国军方的注意。

一款是由美国陆军工兵处设计的履带式蒸汽坦克,另一款则是“霍尔特”公司研发的三轮蒸汽坦克。

履带式蒸汽坦克是以英国“马克”Ⅳ型坦克为蓝本改进而来的,它在外观上与“马克”Ⅳ型坦克非常相像。值得注意的是,履带式蒸汽坦克在车体前部有四个尖状突起物。据分析,可能是用来切割铁丝网的。

与“马克”Ⅳ型坦克不同,履带式蒸汽坦克的主要武器并非火炮,而是一种特制的火焰pēn_shè器。该火焰pēn_shè器的最大pēn_shè距离达到27米。所以,将蒸汽坦克当成一种喷火坦克也不为过。

在动力方面,履带式蒸汽坦克采用两台双缸蒸汽机,最大功率500马力。乍一听功率着实不小,59式坦克的发动机也才520马力。但由于履带式蒸汽坦克的全重达四五十吨,且当时传动装置的效率低得可怜,所以最大速度只有6.4公里/小时。

1918年4月,在向美国军方进行展示后,履带式蒸汽坦克开上街头为发行美国自由公债做宣传。不幸的是,当这辆坦克开到波士顿最繁华的广场时突然“趴窝”,立刻成为美国民众的笑柄。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履带式蒸汽坦克计划终遭搁置。

虽然蒸汽坦克有着种种弊端,但是在大象无法生活的西北大地上,拥有着强大防御力的坦克无疑是一种恐怖的攻击手段。

因此帝国军方才费了不少精力,将第一批研制出来的百辆蒸汽坦克,配备给了南北两路集团军中。

五十辆蒸汽坦克穿过了第二军的阵地,迎上了正在冲阵的自爆剐兵和山讹步兵。

由于蒸汽机发明出来不久,所以体积还很大,放置在坦克中十分占据空间,因此安放大型的火炮显然很不合适,所以帝国兵工厂便将之做出了一定的改造。

帝国出产的‘铁甲一型’蒸汽坦克的主要武器并没有使用火炮,而是安置了特制的火焰pēn_shè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喷火坦克。

当五十辆帝国的坦克出现在战场上之后,帝国军的士兵立刻跟上,这也是训练过的坦克步兵协同作战方式。

一道道火焰从坦克中pēn_shè而出,将前方的所有西夏士兵都笼罩在了其中,那些举着盾牌的山讹步兵当即被火焰笼罩,凄惨的嚎叫起来,而更可怕的是身上背着火药的自爆剐兵。

火焰pēn_shè过去后,他们携带的大量火药立刻被引燃,随后就出现了连环的大爆炸,不但伤到了身边的人,一些冲的较前的铁鹞子也被爆炸波及。

在这个时代帝国搞出坦克来,这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事情,而坦克既不惧飞来的箭矢,也不


状态提示:第1075章 帝国的战争机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