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是九种物品(包含人)的赏赐。具体哪九种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代表的是皇帝认为:这位大臣立下的功劳太大了,只能赏赐九锡这样的最高礼遇。至于这位大臣以后再立下功劳呢?那就无法再赏了!这就是为以后的篡位做好法理依据:你自己都说了无法再赏了,那就只有把皇位拿出来了。
公爵,这个才是有实质意义的东西。
司马昭祖籍河内,在春秋时期属于晋国。所以他的公爵名号是晋公。在这块高达十个郡的封地内,司马昭就是皇帝——官员由其自行任命,赋税由其自行收取,可以组建自己的军队……
当然,这公爵比王爵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王爵还有更大的权利——和公爵在名义上仍然属于皇帝的臣下不同。王爵表明这个人已经是一位君主,有着自己的国家。在曹魏帝国任职的官员,如果接受晋王国的官衔,那就和晋王有了君臣的名分,那是要册名委质的——当然,一个汉中还是不够直接晋封王爵的。
“大将军,朝中大臣大部分都已上书,恳请大将军就任晋公!”
“嗯?大部分?”
中国人做事,讲究一个面子工程。虽说司马昭想当晋公已经快要发疯,但他仍然要做做样子——皇帝任命,他推辞,再任命,再推辞,如此反复三次——大家看啊,不是我想当啊。是皇帝非要我当,不当不行啊!
在这个过程中,大臣们是否集体上书恳请被任命的人就职非常重要——这既是舆论,也是要求大臣们表态。当年曹髦被杀死,曹奂一上来就主动下旨封司马昭公爵,司马昭虽然心里很想,却被迫推辞了——在反复三次的任命推让过程中,曹魏的很多大臣都没有上书跟风——这就说明官心不支持。这么强行上位是要出问题的!
所以当贾充汇报说大部分大臣都已上书的时候,司马昭很敏锐的抓住了关键:大部分?还有哪家不开眼?
“嗯,主要是太傅(司马孚)和几位大将军的长辈……”
“哼!我那三叔,一天到晚都给我添乱。陈家、山家、荀家……都上书了吧?”
“均已上书。”
“荆州、扬州、陇西呢?”
“各军主将均已上书。”
“善!”
于是,在这声“善”中,司马昭终于没有第三次推辞曹奂的册封,于西元263年的十月,正式就任晋公之位!